转自:草原云
“同学们下午好,此次荒漠徒步活动中大家不但挑战自我极限,而且还学会了很多沙漠生存技能。”5月23日下午,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六小学的校园广播站里,小主播们通过标准的国通语发音、流畅的表达,将校园资讯、文化知识传递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早操间隙,校园广播站进行每日晨读广播。(资料图)“我们的校园红领巾广播站与电视台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践的生动课堂。为国通语教育搭建起沉浸式学习场景,成为提升师生国通语应用能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创新平台。”薛家湾第六小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宋丽芳说。
在红领巾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中,从新闻播报、专题访谈,到校园剧表演、文化节目主持,每一个环节都是国通语应用的场景。为了达到更好的播报效果,小主播们会反复练习普通话发音,纠正方言口音,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感染力。小主播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字逐句推敲稿件,力求用规范、生动的国通语展现新闻内容,这一过程有效提升了各年龄段孩子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我在学校当播音小主持人的两年时间里,我感觉播音主持又有趣、又有用,我每天会认真读稿件、练习普通话发音,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现在有好多同学都踊跃报名,争当小主持人,广播站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该校学生李佳璐说。
5月23日,小播音员正在进行播音。
“校园广播站作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是推广国通语的‘浸润式课堂’,也是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生动实践。通过每日新闻播报、经典诵读、主题演讲、校园文化节目主持等多元形式,营造了‘时时听、处处学、人人讲’的语言环境,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准格尔旗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彩莲说。
5月23日,老师正在辅导学生正确发音。
目前,准格尔旗80%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设有广播站,在提升师生国通语应用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准格尔旗以校园广播站为支点,深化“国通语+”创新实践,让“语言相通”助推“心灵相通”。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毛锴彦
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记者:赵冬霞 杨阳
新闻编辑: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