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坡原创
「西坡园地,摸鱼圣地。」——低调的说
不就是标题党嘛,谁不会啊。
不过这要是阅读数还扑街,也是北大的耻辱。你堂堂母校,这些年怎么混的,连流量这点事都保佑不了了。我可是正儿八经许过愿的:“北大送给每位毕业生最后一件礼物,就是这个招牌,当他们实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可到人群之中,高喊一声,我,北大的,就能免于饿死之虞。”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微信公众号已死!!》,挺解恨的。虽然文风不是我中意的风格,但文章中说的事,恰恰也是最近困扰我的。
原文:“微信公众号死了!微信团队为了流量,东施效颦,将微信公众号变成了第二个今日头条,丧失自己的特色,微信公众号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运营这样的公众号,已无意义。”
微信公号的今日头条化,大体来说,表现为降低每个号的粉丝权重,大幅提高算法自身的权重。也就是说,你前边积累了多少粉丝都没有用,算法来决定要不要把你的文章推到读者面前。
对写作者来说,从前只要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想怎么写怎么写,想写什么写什么,自己的核心读者总会买单。现在不行了,你要是不对算法的脾气,多少粉丝都没有用。
我转到了朋友圈,有朋友评论:“虽然这人写这篇的文笔我很不喜欢,但确实,我也不怎么看公众号了。”
微信公众号和人们曾经建立的那种温情的有深度的联系,大体可以宣告死亡了。系统现在追求的,是短平快的连接。你得跟着算法的指挥棒起舞,不可以再我行我素。
说实话,这件事一开始让我挺苦恼的,甚至有点失落。
但是当我完全认清它之后,反而感到轻松了。正如之前写过的,《很多事,绝望之后就好办了》:
“心死了就好办了。怕的就是,要死不死,乍生乍死,死去活来。死不透,就没法重生。所以,郭德纲很慈悲,有名言曰:你死不死啊?”
自己说的,自己得信啊。
经过思考,我决定对自己的写作方式进行调整。如果有谁怀念我从前的写作方式,一可以翻旧文,我自己也经常翻;二,可以斥巨资对冲算法对我的胁迫。
调整方向其实很简单,四个大字:轻装上阵。
轻:不在这里弄太深的思考,太整饬的文章了,就当聊天。彼此都轻松。
装:立人设、贴标签,方便算法识别和路人产生记忆。
在这种时候,游戏心态一定是要有的。不能老想着,我从前怎样怎样,现在怎样怎样,给自己挖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陷阱,那就是损失双份了。
“每个人都没办法选择自己的时代。但你可以认识时代,从它提供的可选项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
自己说的,自己要信啊。
我从前真的是很不愿意贴标签、立人设的。我觉得我想说的一切,都在文章里了。但我这些天想,可能人设在这个时代是一种中性的东西。认识活生生的人,对大家来说心理压力太大,所以大家喜欢在人设这个界面上浅浅地互动。既然如此,咱也整呗。
但是我想,人设应该也有好玩的玩法。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我眼前一亮,咱的行头来了。
文章标题:《经济差,写公众号的人多起来了,和捡破烂没区别》。
遥想我小时候,看那些走街串巷收破烂、捡破烂的,总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庄稼汉身上少有的飘逸和不羁。
人到中年,故乡的风远在身后,家也安了,娃也生了,工作也辞了。北大也上过,不堪回首的书也出过,值得骄傲的文章写过不少,不值得骄傲的文章写过更多,该犯的不该犯的错都已犯过,甚至连跟我很不搭的中国新闻奖都得过。
就这样默默坐在星巴克的角落里,付费做着在线捡破烂的工作,我顿时觉得自己是天地间最潇洒的仔。
我现在立志打造全世界最有文化的在线摸鱼空间。
我们的口号是:在摸中学,在学中摸。浮生半日,摸鱼有我。
话说回来,北大也合适。把北大和什么学术啊、研究、基金啊、产业园啊,搭配起来总觉得奇怪。但是把北大和捡破烂、摸鱼搭配起来,才是天作之合,油条这才算找到那碗豆腐脑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