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为新型工业化筑牢绿色根基的关键所在。在当下,以科技创新来驱动绿色转型,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而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制造业绿色转型,则需要从宏观层面去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会议指出,“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
“新”与“旧”的转换,在于“时”与“势”的把握。长期以来,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面临着能耗较高和污染等问题。本次会议指出,“要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传统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更是顺应全球绿色发展潮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客观去看,“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既是国家顶层战略的宏观落子,也是各个传统行业的“自我修行”,如何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新旧动能转换是检验成果的“硬杠杠”。今年3月份,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提出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这是自2021年发电行业被首批纳入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在大环境、大格局、大战略下谋求绿色发展,推行新政策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应找准定位、付诸行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在其起步阶段就明确“高起点”的绿色要求,能够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近年来,我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持续攀升。本次会议亦指出,“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加大清洁能源、绿色产品推广,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现如今,光伏组件在荒漠戈壁将“日光浴”转化为“绿电潮”;风力机组矗立山海之间,让“风之语”化作“碳减排”;新能源汽车完成“弯道超车”,跑出中国制造的加速度……当清洁能源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内核”,当绿色产品成为市场竞争的“金质名片”,当资源循环成为生产方式的“标准配置”,新兴产业必将在绿色赋能中释放澎湃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可持续的“绿色引擎”。
从发展规律来看,让绿色制造从理念落地为可衡量、可执行的行动,需要给出“怎么干”的方法论和“去哪儿”的路线图。本次会议指出:“要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完善重点领域标准,优化相关政策,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更好支持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这四项重要举措可谓是“剑有所指”,精准解锁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密码,为“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指明了清晰的路径与方向。
绘就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让“中国制造”的底色更绿、成色更足。当技术攻关的“硬核支撑”、标准体系的“框架引领”、政策工具的“动能激活”、服务体系的“生态协同”形成共振,制造业必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可持续的产业根基。中国制造所走过的经历已经给出启示:打造“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之沃土,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优势!(谢伟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