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北纬40度的敕勒川上,呼和浩特正以“创新之犁”深耕“数字沃土”。
“中国云谷”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政策优势,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中找准坐标,向着数字经济高地转型跃升。
中国云谷——和林格尔新区。
5月19日,记者走进和林格尔新区看到,成片的数据中心在蓝天白云下整齐排列。
年平均气温7.7℃的天然冷源、0.32元/千瓦时的绿色电能,让这里的数据中心运行成本较东部地区降低30%。
中国农业银行、华为、并行科技等77个续建项目全速复工,火山引擎、瑞科特等34个新建项目破土动工。
一季度,和林格尔新区完成投资43.49亿元,同比增长127.2%。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算力规模突破6.7万P,智能算力占比达95%。
这些数字背后,是“黄金纬度”与“绿色算力”的完美相遇,更是向数字经济进军的生动实践。
“这里汇聚了海量算力资源,我们投资500万元建设实训中心,就是要破解‘硬件强、软件弱’的瓶颈,培育出适配数字时代的本土运维铁军。”内蒙古璇玑创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岷告诉记者。
这个公司于2024年7月落户和林格尔新区,主要围绕算力产业开展数据中心运维、数据中心运维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开发等业务。
之所以选择落户呼和浩特,正是看中了和林格尔新区在数据产业方面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区帮我们联系驻呼高校,创造合作机会,还带我们去南京等地开展业务合作。”赵岷说,“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和林格尔新区的办事效率和对企业的全力支持。我们公司核心团队在数据中心管理全生命周期方面经验丰富,如今公司正在开展定向培训,希望能够把业务做大,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与和林格尔新区算力产业共同成长。”
目前,和林格尔新区已经集聚了包括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华为云、科大讯飞、抖音等在内的39个算力中心项目,智能算力总规模达5.1万P,位居全国前列;累计签约落地算力产业项目260余个,协议总投资231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0亿元。
在筑牢算力底座的同时,呼和浩特市人工智能全链条生态正在成形。
整合45个部门128亿条数据的公共平台,集聚20余家企业的千亿级标注基地,电信星辰、华为盘古等11个通用大模型构建起创新矩阵。
从影视渲染到智慧牧场,从数字文化到智能制造,万亿级参数的智能模型正在改变产业形态。
内蒙古大学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学生们在实战项目中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人才“科创飞地”吸引的院士团队,则为技术攻关注入源头活水。
随着《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实施方案》《呼和浩特市公共数据管理暂行办法》《呼和浩特市公共数据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呼和浩特市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年)》《呼和浩特市促进绿色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纷纷出台,呼和浩特市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蹚出新路。
“P4”级数据应用实验室,让513款数据产品实现安全流通。多云算力资源监测与调度平台在和林格尔新区上线运行,“和京芜贵渝苏”算力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3693万元的首批算力交易订单开启了算力资源跨地域流通的新纪元。
协同发展格局逐步打开。400G全光骨干网直连北京,5毫秒时延圈覆盖京津冀;与海淀区共建的算力供需平台,发布28项“AI+”场景需求清单;“京数蒙算”“沪数蒙算”项目探索着跨区域数据流通机制。
在呼和浩特—北京科技创新走廊,算力供给与东部需求的精准对接,让“东数西算”的战略构想渐成现实。
民生领域绽放“数字温度”。城市大脑接入全市109家单位349个信息化系统,政务热线实现AI智能应答;塞北粮仓的智慧农业系统,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联动,指导农户精准灌溉;“青城医疗云”让首府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首都三甲医院的远程会诊。
72岁的李大娘用手机展示电子健康档案:“现在北京的大夫都能给咱瞧病,太方便了。”
这些温暖改变,诠释着数字技术“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夜幕下的“中国云谷”别具韵味,数据中心流转的绿色电能与蒙古包炊烟相映成趣。
在武川县的广袤大地上,旋转的风机不仅输送清洁电力,更通过“算电协同”系统优化电网调度;大青山脚下的数字生态监测站,实时传回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正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智慧方案。
呼和浩特正用实践证明,数字经济与生态文明可以琴瑟和鸣。
眺望前路,“中国云谷”的航程已经起锚。随着“数字丝路”向着更广阔天地延伸,当草原算力持续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注入动能,必将书写出中国式现代化首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郑学良
实习生:梁婧姝 杨承昊
新闻编辑: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