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应急管理
在享受“无人经济”
带来的便利与舒适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
安全管理问题
“无人经济”的本质仍是生产经营活动
其生产经营行为
应该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才能确保这一新业态
在创新发展的同时
能够安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近日,据《河北日报》报道,无人值守茶社,没有商家和茶艺师的现场服务,顾客能在独立空间享受休闲的松弛感;智能快递柜,方便了用户自主安排时间取快递,不必担心出门在外时错过快递派送;共享自习室24小时营业,在这里学习时间不受限,学习氛围又浓厚……近年来,“无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延伸到多个领域。
所谓“无人经济”,是一种基于智能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实现无人值守服务的新型经济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自动化与数字化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效率,并满足消费者对便捷性、隐私性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无人经济”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800亿元。可以说,这一新兴经济模式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然而,在享受“无人经济”带来的便利与舒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安全管理问题。“无人经济”的本质仍是生产经营活动,其生产经营行为应该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对“无人经济”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还不完善、不统一,部分“无人经济”场所还存在无经营资质、监管部门不明确、安全保障措施缺失、应急预案不足等方面问题。例如,部分“无人经济”项目快速扩张,存在未取得合法经营资质的情况,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秩序带来隐患。由于“无人经济”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监管责任划分不够清晰,还存在“三不管”现象,容易出现监管盲区。部分场所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控、消防设施及紧急疏散指示,面对火灾、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无人经济”场所往往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无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为确保“无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针对“无人经济”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经营者的法律责任、资质要求以及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特别是涉及消防安全、电气安全、房屋安全的“无人经济”场所,应制定出台详细的安全规程,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应急预案制定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对“无人经济”场所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此外,还应通过媒体宣传、杜区讲座等形式,加强公众对“无人经济”场所安全使用的认识,积极开展对经营者的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建立起有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共治机制,形成协同治理格局,共同维护“无人经济”市场的安全与秩序。
“无人经济”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其发展前景广阔,但其安全不能无人监管。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才能确保这一新业态在创新发展的同时,能够安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作者:邢承木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5年5月23日四版 原标题《“无人经济”场所安全不能无人监管》责任编辑:王逸然
●编辑: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