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吴婷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广州开发区发布《黄埔区社会工作领域人才及骨干认定服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通过系统性激励与服务机制创新,覆盖社会工作全领域人才认定与服务,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广州开发区社会工作人才骨干办法新闻发布会现场。吴婷婷/摄《办法》涵盖人才认定、服务保障、动态管理等环节,形成“选育用留”闭环体系。广州市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陈文聪介绍,《办法》聚焦为民服务意识、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能力以及凝聚群众的本领,突破以往仅关注专业社工、社区专职人员的局限,将社会工作人才科学细化为七大类别,包括优秀村(社区)工作者、优秀镇街社会工作领域人员、优秀社会建设观察员、优秀社工、优秀志愿者、优秀物业管理工作者、优秀市民骨干。
“这些人群与群众关系紧密,在长期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以及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工作实践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经验,探索出有别于传统行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广州市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林万千表示,“社会建设观察员”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能够及时发现社会问题。
同时,《办法》强调人才骨干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突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学历、职称门槛,重点考察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化解社会矛盾、凝聚服务群众、助力城市更新改造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和成效等,突出群众认可的认定标准,让“在社区能扛事”的人才被看见。
《办法》采用“3+2”模式进行社会工作领域人才骨干的推荐和认定。“3”指的是人才认定实行人才自荐、单位推荐和群众10人以上联名推荐三种方式,“2”指双公示制度。人才骨干推荐结果实行“所辖区域公示+社会面公示”双重监督,确保人才认定成为经得起检验的“阳光工程”。
广州开发区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已逐步形成多维度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办法》为广州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制度保障。下一步,广州开发区将建立动态服务机制,持续优化服务措施,让更多“社会建设观察员”“社工工匠”“志愿达人”“社区能人”等脱颖而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