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被并称为中国民俗三大节日,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端午节的民俗丰富多彩,吃粽子、赛龙舟、饮黄酒、挂艾草、戴香囊、射柳、斗草、打醮、逛庙、马球比赛等。时近五月初五,咱们就聊聊老北京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端午节大致形成于汉代 别称雅称多达二十余个
端午节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东汉应劭(shào)《风俗通义》中已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而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纪念屈原、迎涛神、恶日、龙的节日之说。而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端”字本义为“初始”或“开端”,源自甲骨文“耑(duān)”字,象形草木初生直立之态,后加“立”旁分化出“端”字,有正直之意。“午”字为“中”“正”之意,端午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地支中对应五月,故“午月”,即农历五月,故为“端五”。唐代因避讳“五”字(唐玄宗生日为十一月初五),将“端五”改为“端午”。明代《燕京岁时记》云:“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在所有传统节日中的别称、雅称最多,达二十余个。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龙舟节、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等。老北京人多称之为“五月节”,又因这一天多吃粽子,俗称“粽子节”。
吃粽子是端午主要习俗
据传为了纪念屈原投江
历史上老北京的端午节民俗众多,有吃粽子、赛龙舟、饮黄酒、挂艾草、戴香囊、射柳、斗草、逛庙、虎符系臂等。其中以吃粽子最为盛行。
传说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诗人屈原,他以身殉国投江后,人们担心引来鱼儿追食他的躯体,于是便有人将煮熟的糯米糕装进竹筒里投入江中,一是吸引鱼儿,为恐它们吃掉诗人。二是祭祀屈原,以后逐渐改用苇叶包米代替竹筒。
早年间,时近(农历)五月,老北京人就开始准备包粽子。首先是采集苇叶。在北京城外有不少的池糖、苇塘,每到农历五月初,里面的苇叶就长成型了,水深的地方叶子更大、更宽,尤以夏箬(ruò)叶为佳,用其包出的粽子天香悠远,许多住在城里的人就到城外去采,一些商贩还将采的苇叶拿到街上去卖。到了初三、初四,许多家庭便开始包粽子了。比较富裕的人家包粽子十分讲究,要选用米质滑润,色泽纯正的糯米,并放置一些金丝小枣,葡萄干儿、核桃仁等辅料,一般的人家则用普通的黏米外加一些小枣。所包出的粽子也不止是三角的,还有四角及枕头形状的,小的一二两,大的有半斤。粽子包成后,先放到水锅里去煮,不大一会儿,就从锅里飘出粽叶的清香。粽子煮熟后再放到凉水里冷却一下,即可食用,讲究的人还要放到盘子里,撒上白糖,细细品尝。除了自包自食外,街面上也有不少卖粽子的小摊。
端午之日,走在京城街上便闻到一阵阵粽叶的清香,有的小摊是边煮边卖,很是吸引人。有的是早就将粽子煮好,然后放在有水的盆里,论个儿叫卖,品种也比较多,有澄沙的、枣泥的、火腿的,以适合不同人的口味。
辟邪纳祥祈福形式多样
悬挂艾草佩戴香囊打醮
端午节还是人们辟邪纳祥之日,老北京人以挂艾草、佩戴香囊、打醮等方式表达祈福心愿。
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挂艾”之说,而挂艾草则是端午节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到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家门口都有挂艾草。因端午正值仲夏五月,而五月在民间被视为“毒月”,此时还未入伏,天气炎热,潮湿多雨,毒虫蚊蚁非常之多。艾草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被人们视为辟邪、驱病、防蚊之物。
挂艾草有“前三后四”之说,就是端午节的前三天后四天都可以悬挂,而讲究的在端午节当天。人们早早地到郊外去采摘新鲜的艾草,回到家后挂起来,最晚不超过中午,这样的艾草可以保留最原始的气味,能起到最好的驱虫辟邪效果。艾草要挂在大门的两侧、房间的窗户边,且艾草和菖蒲草捆绑,多采用五色线或者五色丝带来系,五色代表五行,寓意辟邪。
佩戴的香囊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如粽子、葫芦、虎形等,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古人认为端午时节“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活跃,佩戴香囊可借助药材香气和象征力量(如艾虎、五色丝线)抵御邪祟。香囊多佩戴至端午后第一场雨丢弃,寓意冲走晦气。
可以说香囊融合了中医养生、民俗信仰、艺术审美与社会交往的多重意义,是端午节的重要文化符号。
打醮是端午节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即道教为祈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而设坛为人做法事。这种活动通常在端午节前举行,包括设斋道祭祀、击鼓诵经、演戏娱神等环节。而今这种民俗活动几近消失。
娱乐活动颇多生动有趣
赛龙舟斗草及马球比赛
赛龙舟,也称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北京明代端午节赛龙舟在皇室禁苑中一度盛行。成化年间《菽园杂记》载:“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上(皇帝)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嘉靖年间从五月初一到十三日,皇城及紫禁城内要开展多种活动,皇帝亲临西苑太液池,乘船游览“斗龙舟划船”,即赛龙舟。
《清朝野史大观》载,顺治年间,世宗端午时节“招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炯,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次。”
清代后期,宫廷端午时节龙舟竞渡虽然式微,但民间赛龙舟活动却悄然而起,民国时期京城仍有大量龙舟比赛活动。
位于东便门外通惠河的二闸(庆丰闸),是民间赛龙舟活动的主要场所。《北京民俗大观》载:“清末及民国时,二闸游船自端午开业,都人聚饮于船,或划拳行令,吟诗作赋,或邀票友轮唱互赏。兴来,则三、五小舟相赛夺魁。”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端午节的一项游戏活动。人们于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斗草有“武斗”和“文斗”之别。“武斗”为两人各持草茎的一端,然后用力去拉,谁先断谁就是输家;“文斗”则是双方像吟诗答对那样互对草名,当一人报出草名,别人对不上时,就算赢了。通过斗草游戏,人们可辨识花草之名,又呼吸了新鲜空气,不失为有益的游戏风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就有“斗草”游戏的描写:“当下又值宝玉生日(据红学家考证出,宝玉生日是五月初四,即端午前一天。)已到,原来宝琴也是这日,二人相同……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
马球比赛也是端午节的娱乐活动之一,辽金时已盛行。元代马球比赛在西华门内举行,“召集各衙万户千户能击球者”参与。骑的都是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璎珞,萦缀镜铃,装饰如画”。明代还留有遗风,明末清初《北京岁华记》载:“端午日,挈(qiè)酒有高梁(桥)或天坛。坛中有决射者,盖射柳遗意。”但这“遗意”已经变成娱乐和供观赏的表演了。康熙年《大兴县志》云:“五月五日,天坛墙下走马为戏。皆有树荫,可醵(jù)饮,相望不绝。”民国以后,这种活动逐渐较少了。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那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蕴含着祈福纳祥、祈求平安、祛病防疫、驱邪避灾,是人们质朴情感的体现,更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下一篇:粽子情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