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换手率3500%的基金,一年的综合费率达到近10%。
5月22日,晨星(中国)2025投资峰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晨星高级战略顾问陈鹏分享了“基民不赚钱”的另一个视角:基金的交易成本越高,投资者体验越差。
另外,会上发布的《中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的回报差研究》用数据证实了一个行业经验:行业主题基金投资者爱追高,导致投资体验差;宽基ETF投资者爱抄底,投资体验相对较好。
10天换一次仓,隐性费率近10%
降费欢呼声中,基金交易的隐性成本长期被忽略。
陈鹏指出,在中国,投资基金的成本包括显性费用和隐性费用两部分,前者即管理费、托管费、基金销售费用等,目前披露机制透明,并且在近两年的几轮降费中下降到了较低廉的水平;但交易费用这一隐性成本往往被忽略,晨星研究数据显示,股票、债券、基金等各类资产的交易佣金构成的隐性成本在投资者费用中占比大约为7%。
但是,高换手的基金可能带来高额交易费用,据晨星小程序披露的测算数据,近一年隐性费率超过4%的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达到19只(不同份额分计),其中超六成近一年亏损。长江长宏混合发起C综合费率最高,为9.41%,其中隐性费率部分高达8.01%,绝大部分是高换手带来的交易成本。这只基金最近一年换手率达到3449%,相当于每10天左右就会换一次仓。这只基金近一年回报率为-16%。
晨星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换手率在2500%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有4只(合并份额),意味着基金经理大约每2个星期就会全部调整一遍持仓。这几只基金全年交易成本均在4%以上,加上管理费、托管费等显性成本,基金的综合费率超过6%。
陈鹏指出,目前股票型基金的交易费率通常是万分之八左右,远高于投资者自己开户交易股票的费率水平。这笔交易费的计算和去向,目前还不够透明化。
行业主题基金投资者体验最差
从投资者视角看,不同类型基金背后是不同的投资心理、行为和结果。
会上全球首发《中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的回报差研究》报告指出,过去5年间,各类型基金中行业主题基金投资者体验最差,而宽基ETF的投资者回报差表现相对最好。
“投资者回报差”是由投资者择时导致的基金回报与投资者获得的实际回报之间的差距。晨星研究发现,过去5年中(2020~2024年),整个公募市场每一年的五年期年化投资者回报差均为负,意味着投资者获得的实际回报普遍少于基金的静态收益率。
而在各类型基金中,行业主题基金的负回报差最显著,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五年期年化投资者回报差为-3.59%。这意味着投资者不仅完全损失了同期基金回报,其不当择时还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形成了超过市场波动的额外损失。
此外,投资者在偏股型积极配置基金和主动非行业股票基金上的回报差分别达到-2.17%和-2.65%,也就是说,尽管这两类产品分别有着4.69%和6.67%的年化回报,但投资者实际获取的仅为基金收益率的一半左右。主动管理类产品中,只有以部分FOF为代表的标准混合类基金呈现小幅度的正向投资者回报差。
报告指出,投资者在波动性较高的资产类型上普遍有着更大的投资者回报差,这本质上是投资者过度追逐收益“亮面”,忽视“暗面”的结果——即在短期高业绩诱惑下冲动追涨,对潜在下行风险缺乏警惕。尤为典型的是行业基金,在短期市场热度驱动下易吸引大量跟风资金,然而行业一旦步入逆风期,相关基金回报会出现剧烈回撤,部分投资者因难以承受亏损压力,最终选择低位抛售。如此一来,投资者不仅未能享受过去积累的丰厚收益,还可能错失后续反弹契机。
而在在风险较高的权益类资产中,被动非行业股票是唯一投资者回报差为正的基金类型,过去5年来宽基类的被动基金投资者回报差为2.81%,也就是说,过去5年间宽基ETF投资者的整体回报率比基金本身的收益率高出近3个百分点。
报告分析资金流向数据发现,过去5年中,当市场处于高位时,同类型的主动股票基金吸引了大量资金追高,而在市场低位时遭遇赎回潮;但ETF反而成为资金逆势布局的对象。报告提到,这也一定程度上与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有关:最近5年来,机构投资者资金大规模流入宽基ETF的时间刚好处于市场低位,未参与此前的下跌阶段,导致投资者回报差更为正向。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低位阶段流入的资金中,有相当的比例来自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资金稳定市场、提振信心而对宽基类 ETF的大举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