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严格会议审批程序、严控会议规模频次,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杜绝上级“拍脑袋开会”、基层“挪屁股陪会”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指出,合理确定会议规格和参会人员范围、层级,不搞层层陪会。近年来,各地大力整治“会海”积弊,不断培植清朗会风,深受基层好评。但也要看到,“会海”顽疾仍未根除,陪会之风依然存在,不少基层干部仍疲于奔波会场,干事活力无形中被消耗。
“扩大”会议凑人数。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人群簇拥的排场,要求会议场地大、会场坐满人。会议组织者盲目迎合、投其所好,以为会议场面小、到会人不多,就没有开会的氛围,展示不了部门排面、工作能力,更怕不如领导的意、丢了自己的位,因而随意扩大会议规模,小会开成了大会、大会开成了扩大会。“凑数”的参会人员,看似代表一个部门,实则是“鸭子听雷”,纯属“气氛组”。
“坐庄”会议要捧场。现在不少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场所硬件较好、设备齐全、保障到位,适合承办一定规模的会议。有的部门在这些乡镇(街道)、村(社区)召开系统、行业会议时,不管是否有需求,都要求尽量多的人参加,美其名曰“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近学习、改进工作。但因为硬件较好,来办会的单位也较多,成了“坐庄”。承办会议的基层单位,只能抽调干部配合全程参会。基层干部只好“工作时间陪会,休息时间加班”,其他日常工作也只能会后抽空做。
“戴帽”会议显规格。有些部门召开会议,并非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参加会议人员,而是以出席讲话的领导为依据。是不是相关业务领域的分管领导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按照规格落实参会人员,甚至拔高会议规格。否则,显示不出会议的重要性。有的部门业务培训会、座谈会,也要让基层单位分管领导参加,一些基层单位负责人经常忙于开会。有时一天遇上几个部门要求开会,只能奔走于各个会场之间。
“重复”会议走形式。现在很多会议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开到基层,但有时上级刚开完、下级接着开。尽管上级部门明确要求无需层层传达、反复开会,可有些单位仍陷在“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怪圈里,但凡上级开了会,首先就是“开会传达”。层层重复召开的会议,基层干部却要反复参加。有时看似会上热热闹闹,实则会下马马虎虎,真正要落实的工作在会议之外空转。
陪会之风难以根治,既有思想认识的问题,认为“只要召开会议就代表重视”“会议开得越多表明工作开展得越扎实”;也有工作方法问题,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作为工作“法宝”,似乎只要把会开了,任务就完成了。刹住基层陪会风,就要严格会议审批程序、严控会议规模频次,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杜绝上级“拍脑袋开会”、基层“挪屁股陪会”。唯有如此,才能把基层干部从“会海”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落实、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