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尊敬的祝爷爷,您好,我是来自新疆的一名八年级学生,我叫兰婷煦。虽然我们相隔千山万水,但科学的光辉跨越了雪山与戈壁,让我有机会追随这束光,站在这里,用这封信向您表达我内心深深的敬仰与憧憬。”
这是一封跨越3000公里的信件。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正式启动当天,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由写信者兰婷煦亲手送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的面前。
本届公众科学日主题为“以科学之问 启未来新程”,祝世宁、曹晓风、王赤、何祖华和孙胜利等2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围绕多个学科领域、多个公众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科普讲座、在线问答和互动交流,讲解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活动期间,一场名为“跨越山海的光”的科学教育圆桌论坛,在现场演绎了跨越山海的科学对话。
兰婷煦向她敬仰的科学家“祝爷爷”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信中描述了夜晚的星空引发了她对科学的好奇,而科学家们的研究,像光一样点亮了她内心的未知边界。
“我们学校建起了科学实验室,我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盐湖中的微生物,第一次用棱镜将阳光分解成七彩的光谱,那一刻我明白了,科学不仅是课本上的公式,它是真真切切能点亮世界的光。”兰婷煦在信中说。
她还分享了祝世宁的话对她的影响,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包括走出家乡、走进大学实验室。最后,她向祝世宁赠送了一张喀喇昆仑山的主峰乔戈里峰的照片,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梦想。祝世宁院士回赠了一套科普丛书《未来科学》。
如何能让教育和科技融合发展,带来更多无限广阔的前景?活动现场,祝世宁与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陆云泉,香港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党委书记盛新军坐在一起,共同尝试书写这份“山海答卷”。
在科学教育方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据盛新军介绍,学校充分利用新疆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科技资源,将其融入科学教育体系中。学校还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订了框架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生地所的12个野外研究观测站列为校外科技科学教育的实验基地,组织学生前往研学,了解科研项目。
此外,学校还邀请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做科普报告,指导小课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学校还利用当地的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丰富科学教育内容。
“在创新科技教育生态构建过程中,我们注重顶层设计,特别是在初级中学阶段,这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了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实践导向的体系构建原则。”盛新军说。
祝世宁则分享了自己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经历和感受。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巡讲中,年轻人向他提出最多的两个问题,分别是“怎么样才能做成一个像您这样的科学家”,以及“如何学好当前知识”。
“青少年思想非常活跃,尽管学习压力很大,但是对科学的热情一直没减。”祝世宁感慨。他强调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以及学好基础课程对于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关键作用。
在祝世宁看来,把科学和教育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这一话题,陆云泉作为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分享了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总体设计和创新案例。
“要成为科学家,就要在中学把基础知识打扎实。”陆云泉说。
陆云泉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以及丰富高贵的灵魂。而科学教育的整体课程设计,首先就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接下来,就要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在每个孩子心中播种一粒科学的种子”。
“学校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校园,我们希望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这个世界是非常有趣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应该让孩子们去感受生活,感受多彩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陆云泉说。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梦想,一零一中教育集团通过各种探究性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陆云泉分享了学校与航天机构、国家天文台等单位合作的案例,展示了学校在科学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举措。
正如祝世宁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科学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去激发孩子的梦想,让他们对自然,对科学感兴趣”。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