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5月20日至21日,2025年新疆·拜城“乌孙古道与丝路文明”溯源之旅实践活动在拜城县举行。活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委宣传部、中共拜城县委员会、拜城县人民政府、浙江省温州市援疆指挥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多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活动。
开幕式上,阿克苏地区人大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瞿红艳在致辞中指出,乌孙古道是见证千年文明交融的历史走廊,横贯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承载着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的历史传统。此次活动汇聚疆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聚焦乌孙古道的军事、交通、文化价值,必将为古道的研究与保护注入新思路。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阿克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拜城县委书记霍军介绍,拜城纵深推进“文化润疆”工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石泉湿美”特色资源,持续挖掘克孜尔千佛洞、刘平国刻石、乌孙古道等在内的文化资源,精心谋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旅项目,走出了一条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壮大县域经济的好路子。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拜城历史文化又一次重大挖掘,也是推进“文化润疆”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黄维忠指出,乌孙古道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正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开阔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结果。期待此次实践活动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拜城校地合作共建的一个基础,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拜城文化赋能的不竭动力。
随后,复旦大学教授吴玉贵、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韩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肖小勇分别就“《新唐书龟兹传》史源考证”“南北朝时期龟兹与丝路交通——从梁元帝《职贡图》中的‘龟兹国使’说起”“西域梵相:龟兹石窟群中的文明与互鉴”“20世纪以来新疆的宗教调查与研究”作主旨发言。
在专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刘平国刻石与中央政权西域治理研究”“乌孙古道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研究”“丝路文明的历史见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丝绸之路上的考古、语言、宗教与艺术”四个主题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刘志佳 周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