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梦莎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三江的装配生产线上,轰鸣的机械声中,装配钳工雷震的身影沉稳而专注——他时而以迅疾的节奏拧紧螺栓,扳手与零件碰撞出清脆的金属交响;时而放缓动作,指尖在毫米级精度间反复校准。自2010年踏入生产线,雷震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展现出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既能与时间赛跑确保任务交付,也愿为0.01毫米的精度倾注数小时打磨的执着。
快是效率,慢是质量
在雷震眼中,“快”与“慢”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题。“快是生产线的生存法则,眼疾手快才能跟上交付节奏;慢是质量的最后防线,多一次校验就能避免百倍返工。”这种认知,在两次关键攻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去年3月,项目进入交付倒计时,应急抛盖活门的临时测试结果显示合格,雷震却敏锐地察觉到异常。面对同事“再拖就延误节点”的催促,他果断叫停生产:“现在慢一点,好过产品上天后追悔莫及。”通过连续48小时复现测试场景,他发现了问题——当临时接线与产品接线同时出错时,测试结果竟会呈现“合格假象”,而这种隐患一旦装机,将直接威胁飞行安全。为彻底消除风险,他设计出一套防差错接线盒,将繁杂线束集成于统一插头,不仅杜绝了误接风险,更让后续检验实现“零返工”,成为项目按时交付的关键保障。
去年5月,产品在调试中出现压力流量波动,设计团队多次调试无果。雷震用半个月时间蹲守生产线,通过300余次模拟测试,最终锁定一处隐蔽的设计缺陷。面对质疑,他没有争辩,而是通过精准钻孔、反复验证,用数据说话。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执着,让困扰团队的难题迎刃而解。十五年间,他装配的产品始终保持“零失误、零投诉、零事故”的纪录,他连续10年获评公司“质量信得过个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质量即生命”的航空精神。
快是经验,慢是责任
在油量平衡阀调试环节,普通操作工需要借助外接信号灯反复校准,而雷震仅凭机械咬合时微弱的“咔嗒”声,就能精准定位最佳状态。这种“听声辨位”的绝活,源自他上万次操作积累的肌肉记忆,更源于对机械语言的深刻理解。看似缓慢的调试过程,实则是将二十年经验化作“以慢求快”的智慧——在嘈杂车间里捕捉0.1秒的声响差异,用最质朴的方式实现效率与精度的双重突破。
作为高级技师和班组长,雷震将这种“慢哲学”也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当其他师傅急于让徒弟上手实操时,他却要求新人“先看懂图纸里的门道”。通过“反推法”训练,他带领徒弟逐条拆解验收规范,模拟产品可能出现的所有故障点。这种看似“低效”的教学方式,实则为徒弟们植入了质量思维的基因——当真正操作时,徒弟们会在关键工序自然放缓节奏,用多停留的3秒完成自我校验。经他培养的5名徒弟中,2人晋升技师、3人取得高级工资格,成长为生产线的中坚力量。
“快,是争分夺秒的使命担当;慢,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坚守。”正如他所说,这不仅是技能水平的底气,更是匠心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