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民航网
在青海省“四地建设”战略背景下,格尔木机场通过航线网络重构、服务模式创新、政企协同联动等组合拳,正逐步成为连接西北边疆与内地经济圈的空中物流纽带。截至5月20日,格尔木机场货邮吞吐量达379.4吨,同比激增118.7%,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机场货运业务历史纪录,更标志青藏高原枢纽空港正以强劲势头融入全国物流网络体系。
航线网络优化与运输能力升级
为应对高原特色农产品、矿产资源等运输需求的增长,格尔木机场分公司实施“枢纽辐射+中转联运”的航线战略。其中至西宁的主干航线已加密至每周18班,形成朝发夕至的货运黄金通道;至西安、成都的枢纽航线也提升至每周11班,构建起连接华北、西南的空中走廊。机场与青海航空物流集团联合推出的“高原快航”中转产品,实现经西宁枢纽至北京、上海、广州等60余个城市的24小时达服务,其中发往深圳的枸杞生鲜专线更创下18小时门到门的运输时效纪录。
良好的势头得益于持续深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场新建的3000平方米智能货运站已投入使用,配备自动分拣流水线、立体货架存储系统及温控作业区,货物处理能力提升至每小时120吨。今年4月试运行的无人机cargo转运中心,更实现了对可可西里无人区科考物资的点对点运输,单架次最大载重达50公斤,填补了高原特殊区域物流服务的空白。
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多元需求
针对快递物流企业的规模化运输需求,格尔木机场首创“高原快递绿通3.0”服务体系。顺丰、京东等企业的货机享有专属停机位、优先理货通道,从货站到机舱的全流程操作时间压缩至45分钟,较传统流程提升50%。数据显示,通过该通道发运的电商包裹单日峰值达12万件,其中发往长三角的藜麦特产实现“今收明达”。
在生鲜冷链领域,机场打造的500立方米智能温控库采用三温区独立设计(冷冻-18℃、冷藏2-8℃、恒温15-25℃),配备远程温湿度监控系统。4月试运行期间,首批20吨唐古拉山牛羊肉通过航空冷链发往杭州G20峰会指定接待酒店,货物中心温度波动控制在±1℃以内,品质损耗率降至 0.3% 以下。同时推出的“原产地直航”项目,已帮助海西州枸杞、藜麦等地理标志产品打开全国高端市场,累计发运量同比增长210%。
作为青海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支点,格尔木机场正深度参与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格尔木市政府共建的“航空物流产业园”已完成规划审批,一期将建设跨境电商监管中心、保税仓储区及多式联运接驳站,预计2026年投入运营后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余个。在多式联运方面,机场与青藏铁路公司合作开发的“航空+铁路”联运产品,实现货物从格尔木机场到拉萨的“空铁无缝衔接”,运输成本较传统公路运输降低35%。
目前,机场已与中远海运物流、菜鸟网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原智慧物流平台。通过接入全国物流大数据中心,货主可实时追踪货物在途信息,异常情况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今年一季度,依托该平台开展的“青海好物出高原”活动,带动地方特色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打造青藏高原航空物流新高地
高原自有高志向。格尔木机场的战略规划,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构建“航空+产业+城市”的发展生态圈。到2025 年下半年。将启动二期扩建工程,包括新建1.2万平方米国际货运站、3 个E类货机坪及海关监管场所,为开通至中亚、南亚的国际货运航线奠定基础。同时计划引入宽体货机执飞至广州、深圳的全货运航线,单班最大载货量将从目前的15吨提升至60吨。
未来将重点发展航空物流金融、临空加工制造等产业,力争到2028年货邮吞吐量突破5000吨,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原航空物流标杆。
这座海拔2842米的高原空港,正通过不断提升的物流服务能级,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四地”建设注入强劲的空中动力。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深入推进,格尔木机场正以货邮吞吐量的跨越式增长为缩影,展现出青藏高原经济融入全国大循环的强劲活力。(《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