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根
再读《平凡的世界》,已是37岁。初读还是孙少平,再读已是孙少安。
初读《平凡的世界》,是一个盛夏。那时,我正租住在单位附近早市旁的“小黑屋”。“小黑屋”因为房龄高、造型老、光线少,居住条件还不好而得名,是我起的绰号。“小黑屋”里,住着27岁的我,一个典型的晚熟的人,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漂泊异乡的人。
假日午后,躺在床上翻看《平凡的世界》,我像一个旁观者,清风和余晖也透过小窗进入我的世界,好不惬意。读着读着,我渐入书境,才发现27岁的我,不正是孙少平吗?少平爱读书,有理想,孤身一人来到城市拼搏。他的理想不是具象化的,就像彼时的我,不知道追求的是什么,但却始终有追求。我们在追求什么呢?是一本更富深意的好书,是家人能因为我的努力而过上更好的生活?是田晓霞般的白月光?还是在青春鼎盛时一展襟怀和抱负?我说不清,简而言之,可能是真善美吧。无论如何,《平凡的世界》都给了我接续奋斗和永不服输的力量。
那年之后,我从理想主义者,逐渐成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同样一本书,如今再读,我已是孙少安。
少安一出场,就是村里的劳动能手,家里的顶梁柱,他的世界太平凡,好像从来没为自己活过。为了抗旱,为了能让本村儿有水浇地,他不惜往头上拍砖头来“协调”隔壁村儿开闸放水。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媳妇儿秀莲怕他白天劳动体力不支,吃饭时刻意盛了稠的给他,甚至还要被他批评一顿,因为在他的思想里,老人和孩子永远第一。改革开放后,他一心扑在事业上,用毛驴车拉砖,创业办砖厂,赚到了钱又舍不得箍新窑,不为别的,就怕分家后家人们多心,也怕他们过得不好。总而言之,少安考虑了全世界,唯独没有自己,这就是他平凡的世界,也是许多人平凡的世界。
到了37岁的年纪,再读这些片段,共情共鸣涌上心头。现在,我住在一个明亮的大房子里,当然也背负了房贷,有了妻子儿子,年迈的父母也在身边。十年时光过去,如今我已很少能感受到清风、余晖,甚至无视四季的变化,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努力工作、相妻教子,老爸老妈的身体和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我想,一言以蔽之,少安们心中所想的是,“我将无我,不负担当”。
可再读《平凡的世界》,成为少安之后再去理解少安,少安真的无我吗?不是,少安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而且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丰满。只不过理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更具象化了。我断言,少安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只不过当下的快乐更深沉了。那么,快乐又在哪里呢?
我爱我的事业,作为主机厂的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我全情投入,发出航空好声音,为那些默默无闻干惊天动地事的人发声,就是快乐所在,快乐的根源在于努力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
我爱我的家人,他们快乐,我就是快乐的。快乐是每天优质高效完成了工作,能早点回家陪陪孩子,陪他度过幸福童年;快乐是多担当一些,家务或者是带娃,让妻子能轻松一些;快乐是能为老爸老妈做上一桌丰盛的菜,或是能带他们辗转各个医院,治好身上的顽疾,让他们更舒服一些。
我热爱这个平凡的世界,虽然很多时候,因为忙碌没法心平气和地感受烟火气;虽然很多时候,没时间与朋友小聚,去深读喜欢的诗词歌赋;虽然很多时候,没精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但热爱让我心向往之,偶尔清风袭来、余晖铺洒,我依旧觉得生活是甜的,依旧感觉到这个平凡世界的可爱。
或许,少安也是如此吧。在平凡的世界里,唯有永远积极向上,才是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