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应与时代同频共振。
回溯过往,博物馆经历了从1.0到3.0的变迁:早期主要以收藏和展示文物为核心功能,文物被静态陈列在展柜中;随着技术进步,多媒体技术被用于辅助展览;近年来,VR、AR、AI等技术发展,让观众不仅能看文物、听故事,还能亲身体验历史故事。
看似是技术驱动升级,实则也是观众需求迭代的结果。在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博物馆的形态与功能正突破传统框架,经历三个边界重构。
体验边界在变。博物馆从“橱窗展示”转向“感官体验”。今年初,福建博物院打造了我省首个博物馆XR沉浸式体验厅——观众戴上VR眼镜,便能穿越回两千多年前,沉浸式探秘“隐秘的秦始皇陵”,重塑博物馆的叙事方式。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省内各地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博物馆进校园、模拟考古等社教活动,将文物解读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实践,满足了年轻观众深度参与体验的需求。
物理边界在变。文化遗产由可移动文物向不可移动文物延伸,原地“博物馆化”。比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将史前聚落遗址与生态景观结合、厦门鼓浪屿将万国建筑群纳入“露天博物馆”体系,在原生环境中讲好历史故事。再者,博物馆从“文化殿堂”变成“城市细胞”——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屏南县耕读文化博物馆等融入生活场景,让文化记忆与当代生活产生深度共鸣。
业态边界在变。近年来,博物馆与旅游、文创、游戏、餐饮、影视等产业跨界融合产生增值效应。比如,国家博物馆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的凤冠系列文创,因设计精美、工艺考究,一度出现“一冠难求”现象。许多消费者被文创吸引,转而前往展厅探寻文物真容。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将博物馆与“密室逃脱”相结合,游客通过角色扮演,在解密闯关中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博物馆最有魅力的内核不变——文化。立足文化资源,讲好文化故事,是博物馆的永恒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要警惕文物符号被降维为娱乐消费品。所有的创新表达,必须建立于严谨学术研究之上,守护历史原真性。这要求新时代文博工作者更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突破单一文物考据思维,对文物所处的精神谱系、社会语境、技术逻辑等进行系统性解读,为讲好文物故事奠定基础。
守住文化内核,也必须拥抱趋势。这要求博物馆的人才建设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培养涵盖历史学、材料学、数字人文、公共教育等跨领域人才,打造“保护—研究—转化—传播”的全链条复合团队。这种人才生态的革新,将推动文化保护从“书斋考据”转向“多维解码”,让展览从器物陈列升级为价值传播,让文化传承形成“学术研究—技术转化—大众传播”的闭环。
保护第一是博物馆必须秉持的原则。在守护文明根脉、传播真实历史故事的同时,以更独特的艺术价值、更优质的文化体验、更多元的展陈方式回应时代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文明对话的枢纽,为“何以中国”提供永恒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