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攻关一批项目,培养栋梁之材——专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薛金良
薛金良(中)在工作室对青年员工进行技能指导。 受访者供图薛金良正在研究钻头刃磨工艺。【百家话职教】
◎本报记者 韩 荣
这几天,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薛金良正忙着推进“电机磁钢装配工艺提升”攻关项目。这一项目的完成将有效降低大型永磁电机磁钢装配劳动强度,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既节省单台电机成本,又使产品的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
从技术人才到高级技术骨干,从斩获全国技能大赛冠军到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从服务企业发展到助力中国制造……多年来,薛金良始终坚守匠心、创新创效。日前,科技日报记者专访薛金良,了解他在技艺传承、技能攻关方面的独到经验,以及他推动产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的生动故事。
勤学苦练追梦想
记者:您如何进入目前所在的工作领域?
薛金良:1997年,我从兰州机车厂技校毕业后,便在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开启了钳工生涯。刚进厂时,我对钳工的理解仅仅是整天与铁屑、机油打交道,工作又脏又累。
然而,2003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年,工厂的钳工张峰杰在第一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中荣获冠军,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只要手艺精,做哪行都吃香。”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当即立下目标——不仅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钳工,还要成为全国最优秀的钳工。
从那时起,我便全力以赴提升自己,白天在车间跟着师傅一边学一边记,晚上回家还要挑灯夜读专业书籍,加强理论知识。从练习用锉刀开始,到怎么磨钻头、怎么修磨铰刀、怎么划线找基准……在日积月累的岗位历练中,我的技艺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2006年,我获得山西省技能大赛钳工第二名;2009年,我又取得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
记者:您工作中有哪些记忆犹新的故事?
薛金良:从事钳工工作28年来,我在工作中遇到过许多难题。然而,我的身边有一批技术一流的师傅和工友,我们凭借着“不怕吃苦、勇于钻研”的劲头,将这些难题一一解决。
我所在的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成立于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始终关注科技创新。作为中国高铁工人,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2008年,公司需要相关模具辅助生产制造,然而根据外国公司报价,一套模具需要十几万欧元。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节约模具费用成本,我们凭借自己多年在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创新性地做出了所需模具,不用引进国外产品。而且,我们设计的模具比他们的瑕疵还少、尺寸精度还高,这让外国专家刮目相看。
无惧难题磨技艺
记者:您如何推动技术攻关或工艺升级?背后有着怎样的攻关历程?
薛金良:前些年,随着我们的产品应用领域多元化、应用环境复杂化,市场对大型冲裁模具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公司生产面临考验,即便我们加班加点,仍赶不上进度。这些工作任务艰巨,遇到的问题都是全新的,而且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订单交付情况和公司在客户面前的信誉。
为此,我提出了“通过延长模具寿命、提高模具精度满足大型冲裁模具需求”的建议。被公司采纳后,我开始不断查资料、做试验、反复修改技术方案,就连睡觉,梦里都是模具结构、修理工艺,找到点感觉就立即起身记录下来。
在不断地摸索尝试中,我带领的班组对模具组装工艺、模具结构进行了革新,使大型冲裁模具寿命成倍提高:刃磨间隔由技术革新前的4000多次提高到80000多次,相当于模具寿命达到革新前的20倍。冲片毛刺高度由革新前的0.05毫米降低到革新后的0.03毫米,甚至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四分之一,这让我们的大型冲裁模具制造跃升至国内最先进水平。
记者:目前,您带头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专注哪些领域的技能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
薛金良:工作室目前主要围绕机械加工及相关领域自动化、数字化升级等开展技术攻关,助力公司提质增效,推动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工业节能装备等产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坚持围绕“技术创新、攻坚克难、技艺传承”三大任务,发挥“宣传台、加油站、孵化器”作用,多项成果获评省级“五小”竞赛优秀成果和行业科技创新成果。我们还积极承担参与重大项目,坚持开展技能传承,累计培养钳工技能人才约3000人。
创新模式育巧匠
记者:您认为应当如何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薛金良: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进数智转型和提质增效工作。提升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具备相应能力和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从事传统钳工岗位操作多年的产业工人,我认为要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就要让他们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重点项目,引导他们主动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教育链有机衔接。
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能人才,工作室在完成日常项目攻坚的过程中,积极鼓励成员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干,在与同行交流切磋中实现技能提升。另外,工作室积极参与“工匠大讲堂”,鼓励大家分享交流优秀攻关成果并逐步推广。
记者:在您看来,工作室应如何发挥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薛金良:近年来,在公司“劳模引领+众创空间”的创新成长模式下,我所在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选、育、培、管”工作,组建创新团队,确立攻关项目,积极完善培育机制,在推动公司成为国际一流的绿色和智能化电气系统提供商进程中,完成了100余项重点项目攻关任务。
在人才引领方面,公司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工匠讲堂、学习培训和“导师带徒”制度,发挥劳模引领和技艺传承作用,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近几年来,工作室3名成员先后获得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2020年,在山西省技能大赛中,工作室成员包揽了钳工前三名……
基于上述成绩,我觉得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培养能工巧匠、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和“练兵场”。
如今,我们围绕公司“2+2+N”产业布局需求,逐步构建出“先进标准+技能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将世界级技能大赛的顶尖标准、水平与企业实际生产难题创新性融合,在高标准、系统性攻克难题的同时,搭建起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从而更好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近3年,我们成功突破12项行业制造现场关键技术,培养出50多名能独当一面的核心部件技能专家,真正实现“攻关一批项目,培养一茬人才”。(韩荣)
原标题:攻关一批项目,培养栋梁之材——专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薛金良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