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工业报
■ 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王珊珊 吴晨
“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这既是科技界的事情,也是金融界的事情。”科技部副部长邱勇在2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近日,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聚焦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市场等7个方面,提出了15项政策举措,可谓“干货”满满。
围绕“科技金融政策”最新进展,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介绍科技金融政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此次多部门联合发声,彰显出国家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精准赋能科技创新的战略决心。”前金融从业人士,现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对中国工业报说:“5月22日的发布会,不仅是国家科技金融政策集中释放的重要时点,更是科技企业和整个行业迎来新机遇的起点。政策转向更精准、工具更多样、落地更有力,意味着‘科技+金融’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动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构建“四梁八柱”
直击科技创新难点堵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科技成果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需要大量科技投入,也需要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共同努力,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邱勇表示,此次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政策举措》直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构建起科技金融发展的“四梁八柱”。
首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推动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比如,为创业投资“引流”“疏堵”,提出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参与创业投资等措施。
其次,坚持系统观念,释放政策“组合红利”。比如,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据朱鹤新透露,“目前市场各方响应积极,现在已将近100家左右的机构在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超过了2500亿。下一步,将持续完善配套的支持机制,让‘科技板’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注重协同发展,推动各方力量“攥指成拳”,形成推进合力。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开展区域创新实践以及“股债贷保投”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等。在投入方式上,强调从“财政思维”转向“金融思维”,发挥财税政策对金融投资的引导激励作用。
最后,在操作上要“有实招”。地方科技部门要主动对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科技任务和企业“白名单”定向推荐机制,让各类科技创新主体能够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认为,《政策举措》旨在构建一种“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如前瞻性地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以及鼓励发展S基金等。"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是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通过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协同配合,形成一种有序、连续的金融服务链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贯穿其发展各个阶段的资金支持。"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企业在各个阶段都能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在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一种接力式的服务模式。例如,在初创期,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扮演重要角色;在成长期,银行贷款和创业投资接力支持;在成熟期,资本市场融资成为主要支持方式等。
“长远来看,《政策举措》构建的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石少卿表示,一方面,该体系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等多种金融工具接力支持,缓解融资难题,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体系强调金融机构协同配合,优化资源配置,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实施“精准滴灌”
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既是支持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需要,更是我们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朱鹤新表示。
朱鹤新介绍了四组数据:截至今年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3.3万亿元,而且同比增长24%,连续3年的增速都超过了20%;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远远超过贷款的平均增速;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的设备更新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2万亿,值得注意的是,设备更新很多跟科技型企业相关联;银行间债券市场投向科创企业领域余额突破了1万亿,在A股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超过1900家。
“以上数据说明这几年政策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也体现各部门形成的合力,畅通了科技、金融、产业循环,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朱鹤新说。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也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引和推动下,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懈努力下,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创业投资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
从实践看,各类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上海浦发银行,推出“5+7+X”为核心的“浦科”产品体系,通过“热带雨林”式的全生命周期科创企业服务模式,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精准、便捷的金融服务;嘉兴银行主动融入嘉兴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了认股选择权和延期付息等两款拳头产品。而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兴业证券积极发挥“投行+投资+研究”的综合金融业务优势,持续提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不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人民币贷款中占比仅为1.26%,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服务也有待加强,科技金融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董希淼举例道:“如曾冲刺‘自动驾驶第一股’的纵目科技如今深陷经营危机;被誉为‘曲面屏祖师爷’的柔宇科技正式宣告破产。这些明星科技企业的经营危机不仅给科技创新创业带来反思,也提醒金融机构发展科技金融既要积极又要审慎。”
为落实《政策举措》,朱鹤新表示,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提升科技贷款的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二是建设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把发展股权融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创投行业“募投管退”的循环。三是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四是要提高科技要素密集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发挥“枢纽作用”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风险共担、加速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在“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中发挥关键枢纽作用。
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介绍,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已接近2700家,市值占比超过了4成。当前,科技企业并购重组更加活跃。目前,沪深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的一共有1400余单,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70余单,同比增长超过220%。尤其在这当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约65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过80单。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在投项目超过了10万个,在投本金超过了4万亿元。”严伯进介绍说。
此外,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也在不断凸显。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科创债累计发行1.2万亿元,其中2024年一共发了539只,发行规模0.61万亿元,同比也是增长了64%,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
对此,胡双认为,政策机制日趋完善,让科技企业融资“获得感”增强。过去,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普遍面临“轻资产难抵押”“融资成本高”等瓶颈。此次发布会明确提出推动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专精特新企业倾斜,标志着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融资支持机制正加速落地。未来,更多科技企业可通过信用类产品、知识产权质押、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获得融资支持,成长路径将更清晰、可持续。
“此外,本次政策强调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从研发端向成果转化、量产落地延伸。对于处在‘从0到1’与‘从1到100’关键阶段的科技企业来说,不再孤军奋战。包括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债券融资工具、科技保险等都将提供多维度金融支持,有助于形成‘金融活水滋养科技土壤’的生态格局。”胡双表示。
引入“金融活水”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介绍,“我们引导金融机构优化科技金融管理体制,大中型银行目前已经在总行和省分行层面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技金融部门,全国设立科技支行2178家。”
郭武平表示,为了让科技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支持,金融监管总局开展科技金融4项试点:
第一个试点是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先后将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到全国18个城市及其所在省份,目前签约意向金额突破了3800亿元。
第二个试点是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前期最早一批500亿元,第二批试点1120亿元,近期还会批复第三批600亿元试点规模,三批合计将达到2220亿元。
第三个试点是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允许部分银行在18个城市开展试点,将并购贷款的期限从7年延长到10年,贷款占并购资金的比例从原来的60%提高到80%,目前所有的试点银行都已经全面落地。
第四个试点是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推进试点,主要是解决知识产权登记、评估、处置等方面的难题。
此外,发挥5类金融机构各自服务优势。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补充,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共同发力,各类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下一步,将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向科技领域倾斜对接帮扶资源,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在绩效考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在尽职免责方面实行差异化的监管要求。”郭武平表示。
审核:胡明旺
责编:左宗鑫
编辑:李一诺(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