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初夏时节,随着气温回暖,内蒙古各地的盐碱水域上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包头市九原区首批500万尾凡纳滨对虾 “海兴农2号”历经9天完成淡化养殖,顺利进入温棚标粗阶段;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设施养殖南美白对虾经标准化打样测产,成虾平均规格达25头/斤,单池产量约300斤/周期;通辽市科左后旗养殖基地首批2万尾海鲈鱼苗顺利投放至盐碱水域;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2200斤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全部投放养殖池塘,蟹苗状态良好。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
这些盐碱化土地,正通过以渔治碱的创新模式焕发新生,变身“鱼米乡”。
内蒙古现有盐碱水域面积1000多万亩,其中宜渔面积247万亩。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依托“以渔治碱、以渔改碱”和设施温棚“棚塘接力”等方式,通过调整水质盐度、pH值,采用梯度驯化技术提升苗种适应性,打造了池塘精养、大水面生态养殖、小棚二茬养殖等多样化养殖模式,成功将南美白对虾、鲈鱼、河蟹、螺旋藻等产业引入盐碱地。
立足不同区域盐碱地实际,内蒙古聚焦关键环节分类施策,探索出一条“以盐适种、高效养殖、生态优先、提质增效”的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的新路子,搭建起“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协作对接平台。
虾苗淡化车间。
内蒙古围绕以渔降盐改碱目标,探索适宜内蒙古的盐碱水养殖技术6项、盐碱水养殖模式15个,形成“淡水品种为基础、广盐性品种为亮点、耐盐碱土著鱼为特色”的多元养殖格局,并筛选出福瑞鲤、异育银鲫中科5号、红螯螯虾、中华绒螯蟹等为代表的耐盐碱新品种十余种。
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共示范推广盐碱水养殖面积达16.5万亩,实现亩均效益4000元以上。全区盐碱地渔业产量达4.7万吨,占全区渔业总产量的42%。
今年,内蒙古将继续利用盐碱地资源和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资源,推动低洼盐碱地开发与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