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4105元的货款纠纷,关乎一位脑瘫患儿母亲的生计,牵动着一群法院人的心。面对被告“失联”、调解后的信任危机等问题,法官以“如我在诉”的情怀,让“小案”办出司法为民的大格局。
一、五金店里的生计与困境
一间五金店内,李大姐日复一日地操劳。作为两个脑瘫患儿的母亲,她既要经营店铺维持生计,又要承担孩子高昂的康复费用。为维系客源,她常允许熟客赊账周转,但被告王某累计拖欠的4105元货款,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多次催要无果后,李大姐走进法院,眼中满是疲惫与期盼。
二、设法寻人 步履不停
案件受理后,难题接踵而至:王某的电话无法接通,承办法官遂至被告户籍地寻找,经与村委会沟通后发现与其同名同姓同年龄段的村民有三个。承办法官在村民的配合下一家一家地寻找,终于找到信息吻合的一户人家,但是听邻居讲述,该户人家早已不在村里居住,且被告负债累累、多年未归。面对困境,承办法官并未放弃,调查到了被告的最新联系方式,联系到了被告王某,并劝说其主动还款。得知法官联系到了被告,原告既意外又触动。
三、法理交融 巧解心结
联系上被告后,法官通过电话沟通、现场劝说等方式从民法典规定的还款义务,到拖欠货款可能产生的利息损失,再到诚信为本的处世之道,逐层剖析利弊。多次耐心沟通后,张某提出分期还款方案。签下调解协议时,李大姐激动地反复确认履行细节,眼中忧虑未散。 法官遂再次嘱咐被告按时还款,并向原告表示:“调解协议约定了违约条款,如果被告第一期不按时还款,你就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下余全部款项。”此时原告终于舒展眉头,连声道谢。
案件虽小,却映照民生之重。四千元,标注着一位母亲的坚韧,更丈量着司法为民的初心。在这起案件中,法官用脚步踏平寻人路,以诚心化解履行难,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来不止于裁判文书上的文字,更在于兑现权益的温度与力度。(柴梦洁)
编辑:赵佳欣
责编:严江珂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