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乾
故宫藏缂丝《御制诗花卉图册》之芍药
古楸树花
古太平花
清 郎世宁《黄刺么与鱼儿牡丹》
初夏时节,北京城里有很多花卉盛开,形成美丽的花海景观。故宫北部的御花园,为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其中有种类丰富的植物。初夏时节,御花园中各种古木名花盛开,有楸树花、太平花、芍药、月季等,这些花朵优雅芬芳,不仅凸显绿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更因为其浓厚的文化寓意,烘托出皇家园林浓厚的历史文化,成为故宫里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紫色楸树花与紫禁城
楸树原产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楸树在古代曾被称为“椅”、“梓”。比如先秦时期的诗歌里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宋代陆佃的《埤雅》记载:“椅即是梓,梓即是楸”(如今植物学中,梓树与楸树是两种不同的树木),并称楸树材质优良,为“木王”。
御花园内靠近坤宁门的位置,有楸树两株。其植于明代末期,距今约400年历史,现仍具旺盛的生命力。每株楸树高约20余米,树干通直,树枝细长而坚韧,树叶翠绿,花朵繁茂,将御花园点缀得春机盎然。
楸树开花的花期一般为5月至6月。御花园内的楸树,在开花时节,展现出极具特色的花朵之美。其花冠如古钟倒挂,淡粉紫色瓣膜内有若干条纹,与星星点点的暗紫色斑纹交织一起,呈现非凡的色彩。其单朵花硕大精致,而整个枝头的花朵如云蒸霞蔚,远观如紫色雾霭缭绕,近赏则交错纷杂且富有情趣。花朵后面的绿叶与之相映成趣,增添了古树的生机与活力。其花香淡雅清幽,如晨雾般轻盈。
古代多位文人曾赞美楸树花,如唐代韩愈的《游城南十六首·楸树二首》有“看吐高花万万层”之句,形容楸树花盛开时的繁茂;唐代杜甫的《三绝句·其一》用“楸树馨香倚钓矶”来赞美楸树花的香气;宋代苏轼的《梦中绝句》则用“楸树高花欲插天”表现了楸树花的高耸与繁盛。
御花园楸树的树皮为灰褐色,花冠呈淡红色至淡紫色。关于楸树“紫色”的描述,可见于古代诗文中。如《游城南十六首·楸树》有“青幢紫盖立童童”之句,将楸树的树冠形容为青紫色的伞盖。在传统文化中,紫色被赋予尊贵和神秘的象征。“紫气东来”的吉祥征兆典故,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密切相关。道教中的紫微大帝,其居住的场所为紫微星。人间帝王的居所紫禁城,则与天宫中的紫微星对应。由此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中,楸树与紫禁城有密切的关联:楸树因树皮、花朵呈现的紫色,与紫微星作为皇权象征的命名,共同构建了古人认为的“天人合一”意境。
另外,楸树寿命可长达千年,御花园内的楸树还包含了古代帝王“江山永固”的寓意。山西原平市扶苏庙前的楸树,树龄在1500年以上,现仍然枝繁叶茂,被誉为“华夏第一楸”。
太平花开寓天下太平
御花园内绛雪轩前有太平花。太平花的花期一般是每年的春末夏初。太平花为总状花序,每序有5至7朵花;每朵花由4片花瓣组成,花瓣呈倒卵形,乳白色,开放时呈盘状,花冠整齐。太平花开时,绿色的枝叶舒展如翠色云霞,一簇簇小花绽放如玉雕的艺术品,花瓣洁白如雪点缀着枝叶,花香四溢如美妙音乐般令人沉醉。
太平花的名字由何而来?宋代陆游的《剑南诗稿》之“太平花”有记载:此花原产于剑南道(今四川一带),形似桃花,花瓣层层展开如四重锦缎,由成百上千个细小花苞簇拥成团。北宋天圣年间,有人将此花进献至汴京皇宫,宋仁宗观后龙颜大悦,亲赐雅名“太平花”。
根据多部文献记载:太平花与北京城的较早渊源是乾隆时期。乾隆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后(约1776年),有人进贡此花,以寓意天下太平。乾隆帝很可能将其种植在圆明园内,而后从圆明园分出来种植在紫禁城。
据清末太监信修明回忆(信修明等著:《太监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庚子年(1900)之后,圆明园总管殷福寿发现了一种奇花,类似木香,又像茉莉,春夏之交开花,花香四溢。他将此花禀告慈禧太后,却又不知道这种花叫什么名字。慈禧太后说这是“太平花”,紫禁城、颐和园中的太平花,都是从圆明园分出来的。
绛雪轩前的主要植物,在乾隆、嘉庆年间为海棠。如乾隆曾作诗《绛雪轩即景》,诗中注解“坤宁门后为御花园,轩在东厢,庭前古海棠数本,以此得名”,即“绛雪轩”就是因轩前海棠而得名。又如嘉庆帝曾作诗《绛雪轩海棠未开诗以催之》,表达了希望花开的急切心情。有学者分析,绛雪轩前海棠被替换为太平花,很可能在晚清时期,以表达帝王希望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宫中芍药媲美牡丹
御花园中芍药的数量有百余株,主要分布在养性斋周边。芍药的花期一般是每年的5月至6月。芍药花体硕大,冠幅如盘;花瓣层叠,边缘微卷;花色艳丽,如紫霞般灿烂;花姿雍容,犹如女王般气质不凡。
需要说明的是,芍药与牡丹的花容相似,均花色浓艳、妩媚多姿。两种花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牡丹一根枝条一般开一朵花;芍药则是一根枝条一般开数朵花。
芍药在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有着悠久的栽种历史。如据宋代虞汝明的《古琴疏》载:夏代国君帝相喜爱芍药之美丽,命武罗伯将此花种到宫中后苑(“令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又如唐玄宗时期名相张九龄,曾作《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仙禁”指皇宫,由此可见,唐朝时期,芍药被引入宫廷栽植。
再如明代官员倪谦,其《和内阁李学士赏花诗(并序)》载:紫禁城文渊阁前的三株芍药,在天顺二年(1458)开出深红、浅红、淡白三种颜色鲜花共八朵;宫中八位老臣相约在此赏花,并将浅红者取名“醉仙颜”,深红者取名“宫锦红”,淡白者取名“玉带白”,以表对此花的宠爱。
清代皇帝多喜爱芍药花。畅春园曾广植芍药,雍正帝诗《畅春园芍药花开作》中,载有“更怜芍药临风好,香袭书帏锦作堆”之句,诗中表达了对芍药花香扑鼻,花团锦簇的赞美。
乾隆帝曾陪皇太后在御花园芍药花海中游赏,并作诗《园中芍药盛开恭奉皇太后游宴》。诗中有“堪作花王殿”“晓露凝珠彩”之句。“花王殿”来形容芍药花开满园之景,“凝珠彩”来称赞花朵因露水的滋润,而显出的清新脱俗之美。
另故宫藏缂丝《御制诗花卉图册》中,乾隆帝在图册上赋诗:“婪尾春光饮露酣,金铃风度响馣(ān)馣。倚阑一种无言恨,只妒花王青出蓝。”诗中,“婪尾”是“末尾”之意,因为芍药花期差不多是春季末尾,所以芍药别名“婪尾春”。乾隆帝用“馣馣”喻芍药花香,并用“妒花王”来表达芍药与牡丹媲美之意。
月季花期长寓意幸福长久
月季的花期较长,一般是每年的4月至11月。初夏时节为月季的绽放旺季,因而在御花园内多处位置,可见月季花。其花姿优雅,花型硕大,花团锦簇,花瓣层叠,花香馥郁。御花园中的月季,花色鲜艳而又丰富,或为烈焰般火红的红色,或为含羞少女般的粉色,或为琥珀般闪耀的黄色,或为梦境般浪漫的紫色。每朵月季犹如精心雕刻的艺术品,成为御花园中美丽的风景线,点缀着园中初夏的景色。
我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汉代时,就已用于皇家宫殿园林。如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载:“乐游苑自生玫瑰树”,乐游苑为汉代皇家园林。宋代以前的古籍中,月季、玫瑰和蔷薇往往被混用。如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记载:汉武帝和宠妃看花时,“蔷薇始开,态若含笑”。
“月季”一词的较早出现,可见于宋代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其中载:“月季花,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蜀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固常守。”宋祁描述此花的特点为:枝蔓翠绿如玉,花瓣绯红似霞,在四川等少雪地方几乎全年无休,每月皆能绽放新花。此花四季绽放,每月展示其秀美,因而被赋予“坚定守候”的象征意义。另外,由于月季花在一年中能够常开花,因而古人又给它取名“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等。
紫禁城皇帝也偏爱月季花。乾隆皇帝曾令宫廷画师作月季主题画多幅,其中典型的代表为《黄刺么与鱼儿牡丹》。此画为《仙萼长春图册》的一幅,由意大利籍画师郎世宁绘制。画中,带刺的枝条上绿叶密布,与几朵开放中的荷包牡丹一道,共同点缀着画面的“主角”:—朵朵硕大的黄刺么花。此处,“黄刺么”代指黄色的月季花。因其茎上的刺比较多,故被俗称为“黄刺梅”,后又被人谐音为“黄刺么”。
黄刺梅在古代又叫黄刺玫,与月季属于蔷薇科蔷薇属,可以算是“亲戚”,因而在“长春”寓意上,与月季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鱼儿牡丹”即荷包牡丹。尽管其名字包括了“牡丹”二字,但并不是牡丹。它的叶子像牡丹,花朵却像荷包。在古代绘画作品中,荷包牡丹寓意吉祥幸福。由此可见,《黄刺么与鱼儿牡丹》通过月季为主题的方式,来表达幸福长久的寓意。本版图片 周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