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我国医保制度的持续完善,医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但监管形势依旧严峻。随着骗保手段隐蔽性增强,基金监管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北京市持续加大打击欺诈骗保力度,通过多部门联动,综合施策,重拳出击,采取一系列行动,切实守护好参保群众的“救命钱”。
高压态势
零容忍打击
据市医保局介绍,2024年,本市多部门共同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医保骗保行为,取得显著成效。
在监管过程中,医保部门采取日常监管、专项整治、飞行检查等多元手段,对数千家定点医药机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通过依托门诊高额支付、多次住院等大数据监管模型,医保部门重点针对口腔科、眼科等领域,精准筛查违规数据,及时进行纠正处理。
同时,医保部门与检察、公安部门紧密合作,建立了全链条打击机制,形成了强大的打击合力。2024年,成功破获一系列涉医保领域刑事案件,依法对涉案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此外,医保部门还加强了与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协同监管,实现了对医保基金使用的多维度、深层次监管,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药品追溯
让“回流药”无处遁形
在一些不法分子的“暗箱操作”下,原本用于正规医疗渠道的药品,被通过各种手段从医院等机构回收,再次流入市场,这类药品被称为“回流药”。
为整治这一乱象,医保部门多措并举。一方面,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医疗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收购、销售“回流药”的行为,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另一方面,强化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严格审核定点机构的药品采购和使用记录,对违规参与“回流药”交易的定点机构,取消其医保定点资格,并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追踪药品的生产、销售流向,让“回流药”无处遁形,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医保基金的安全。
据北京市医保局介绍,今年6月底前,本市全部定点医药机构将实现在门(急)诊和销售环节的药品追溯码采集。药品追溯码是药品“电子身份证”。通过采集药品追溯码,监督药品销售,从而切断“回流药”的生存土壤、打击骗保犯罪。
广泛宣传
全民参与基金守护
自今年4月起,北京市医保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5年医保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活动,为不同医保基金使用主体“量身定制”宣传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普及医保基金监管政策法规,提升社会各界对医保基金监管政策法规的知晓率和配合度,从源头上筑牢医保基金“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思想防线。
聚焦药品追溯码“码上监管”、医疗机构“自我管理”、支付资格“监管到人”,北京市医保局还将组织召开全市定点医药机构培训会,宣讲政策法规,剖析医保基金监管正、反典型案例,开展自查自纠问题清单、医疗服务价格内涵以及典型违规问题专业辅导。各区医保局也发挥辖区主阵地作用,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社会宣传活动,进街道、进乡镇、进村社,深入定点医药机构,强化宣教结合,用真人真事制作警示教育片,起到以“案中人”点醒“身边人”的作用。
打击欺诈骗保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持续努力。北京市通过多部门联动、广泛宣传、创新监管和技术手段以及曝光典型案例等举措,不断加固医保基金安全防线,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合理使用、安全可控,为参保群众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