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平西后辈意气昂,文化引领见担当。老区新谱红旗颂,山人小调大华章……”一段定场诗后,张董把醒木一拍,开始了《评说京西风云》的说讲。
这不是普通的说书,台上身着红色长衫、手持折扇的张董,也不是专业的说书人。这是门头沟区委党校的一堂课,张董是党校的教师。
党课为什么要这么讲?张董向记者慢慢道出原委。
张董的老家斋堂川马栏村,是有名的红色革命圣地。1939年,时任120师副师长的萧克司令员背负开辟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从延安翻山越岭来到了马栏村。那时,张董的姥爷还是个孩子,参加了抗日救国儿童团。常听长辈讲述抗战故事,红色种子悄悄在张董心里扎下了根。
在党校当老师时,张董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在传媒发达的新时代,如何让家乡新一代党员了解、学习本土抗战故事,体会、传承抗战精神。“特别是在这个‘7秒吸引时代’,如果不能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再优质的内容也可能被划过了。”
张董开始认真琢磨这个问题。
张董发现,门头沟的红色史料比较零散单薄,都是一个个单独的故事,缺乏整体关联性,没法形成系统的党课内容。“我就尝试以纪传体史料为基础,通过时间线与人物关系的交叉分析,将零散线索串联成系统性叙事,赋予红色历史更丰富的内涵与说服力。”
张董驱车进山,开始走村串户。靠着一双腿、一张嘴、一支笔,愣是从70多个村庄中挖掘出一批红色故事。
有一次,阅读村志时,张董偶然发现一个细节:湖南口音浓重的萧克司令员为了听懂斋堂方言、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特地挑选了一位灵水村人当警卫员。“这个细节一下启发了我。”张董沿着这个线索,到灵水村访问警卫员的后人。他联想到,小战士担任了警卫员后,很可能教过萧克说门头沟斋堂话。“这样一来,民间流传的萧克借百姓木箱付租金、用湖南土偏方救助生病百姓等故事就顺理成章、自然可信了。”
在查询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初期史料时,张董发现,冀东起义武装所用装备中,有着如“英七七步枪”这样的罕见枪型,这使著名电影《集结号》主人公谷子地的台词“我在平西打游击时用过英七七步枪”的说法有了历史佐证。
就这样,原本单一零散的红色人物和故事被巧妙串联起来,历史变得更加丰富饱满。2018年,一份7万多字的门头沟区红色故事汇编完成,这份详细的故事汇编资料被区委党校纳入党员教育的课程设计中。
一次试讲结束后,有同事不经意地说:“你的讲课风格很像北京评书,特别接地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董动起了脑筋:“既然大家觉得评书这种形式更有亲切感,那我们索性借助北京评书这种艺术形式,讲好红色故事。”
张董从零开始,对着众多老艺术家的视频,学习评书表演技巧,从气口、微表情到衣着打扮、举手投足,都认真揣摩。为使内容更加丰富,他将收集到的档案史志、口述回忆、乡土杂谈等素材精心揉捏在一起,串起评书《评说京西风云》。
2018年秋天,《评说京西风云》一走进全区干部培训课堂,就引起热烈反响。它以全新的评书形式讲述地区党史,打破了传统党课的沉闷。在讲述过程中,张董还巧妙地插入一些历史视频片段、抗战小调曲艺、根据地诗歌等元素,让课程更加丰富多元。
讲到日军制造的王家山惨案时,台下听众潸然泪下;讲到与日军搏斗的王家河滩刺刀战时,大家摩拳擦掌;讲到赶走日军的斋堂川反击战时,听众欢呼雀跃、掌声雷动。这堂党课在全区干部培训课堂的评分考评中,以绝对优势名列第一。
从2019年起,张董凭借《评说京西风云》连续3年入选全市百姓宣讲团。评书党课进入数百家学校、社区和部队,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传统评书常有戏说和演绎的成分,但张董的评书党课,严格遵循史实,他坚决杜绝为追求趣味性而牺牲历史真实性的做法。“比如一些‘抗日神剧’里出现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种离谱的情节,我这里绝对不会有。我讲述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战斗故事,在地区档案史志中都有据可查。”
张董仍在不断探索创新。他组织展演原创音乐“艺宣讲”特色思政课,组建“文艺宣讲轻骑兵”,将红色诗词、红歌等融入特色思政课内容。他排演的原创音乐思政课《缤纷心曲·声动老区新时代》获得了2024年北京市“宣讲家杯”年度特别奖。2025年4月,他成功组织了大型综合“艺宣讲”思政课《挺进军歌再唱响》,将伟大抗战精神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市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