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晋安成功举行。这是一场聚焦体教融合的盛会,展现出晋安独特的体育风貌。现场,各校体育特色项目精彩纷呈,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姿和昂扬的斗志令人赞叹。体教融合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晋安以其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成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的典范,风景这边独好,为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引领着更多地区迈向体教融合的新高度。
挽弓射箭英姿飒爽,舞龙舞狮身姿矫健,跆拳道、举重喊声嘹亮……20日上午,全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晋安举行,晋安区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纷纷展示风采。晋安第三实验小学校长王维栋代表晋安区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在全省作办学经验分享。
近年来,晋安区率先在全省探索区县级体教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文教+体教”“学校+体校+俱乐部”深度融合。活动现场,学生们矫健的身影、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展板上一连串的奖牌奖杯,是晋安区体教融合蓬勃发展的生动映照。
设在晋三实小的晋安区少体校举重训练基地。记者 陈暖 摄
俯身、抓杆、提铃、上挺……步入晋三实小举重馆,在专职教练员、举重亚洲冠军卢长亮指导下,小运动员一次次挺举,脸上满是汗水,场馆内响着此起彼伏的呼喊打气声。该校是晋安区8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校之一,以体能立校,以举重为特色,拥有省内首个小学专业举重馆、体能训练馆。王维栋说,学校2018年起设置举重兴趣课堂,2025年入选福建省(举重)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实现从兴趣启蒙到专业培养的跨越。
在晋三实小,一系列机制创新将校内校外、家校社资源在校队深度融合。目前,该校与省举重协会、马江举重基地、晋安区少体校合作,成立由国家男子举重队原总教练陈文斌领衔的名师工作室,连续多年举办“冠军进学校”活动,李发彬、李雯雯、邓薇、石智勇等冠军多次入校示范教学、开励志讲座。孩子们说起举重冠军如数家珍,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晋安区少体校校长黄进财是晋安区体教融合的践行者。在他的印象中,体教融合前,竞技体育人才存在进校难、升学难、招生难等问题:运动员入校选材难、入门协调沟通难、项目合作布局难;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分配不均衡、不科学导致学训矛盾,尖子运动员流失严重;各学校体育项目设置缺乏延续性,体育人才升学就读通道不顺畅。
问题在表面,背后的根源还是部门之间的壁垒,导致体校有师资没苗子,学校有场地缺师资。
壁垒能不能打破?晋安区用实践证明:能!晋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位谋划,在全省率先出台《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十六条措施项目清单》等一系列文件,实现制度领航。
具体举措包括:聚焦机制融合,将晋安区少体校校长调整为区管干部,同时担任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文体旅局党组成员,实行“双肩挑”,从行政管理层面实现“有人管、管得住、管得深”;聚焦力量融合,由晋安区教育局、文体旅局牵头量身定制措施,统筹全区体教资源,推动9所中学、47所小学建立课后运动队,区业训人员达1000多人;聚焦师资强化,选派晋安区少体校专业教练员进学校支教,并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练员的渠道,充实体育教师队伍。目前,该区有专兼职体育教师300多人,为各中小学体育课的正常开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人才流失都是竞技人才培养的“痛点”。一些好苗子因为缺乏稳定的升学渠道,只能无奈放弃体育梦想。
针对“升学难”,晋安区依托“5421”学校体育项目共同体,构建小学、初中、高中衔接,“一条链”的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项目品牌。
以射箭项目为例,作为共同体成员,福州十一中(晋安横屿校区)面向侨园小学、福州三十二中、象峰学校、福州七中(主题校区)等射箭传统特色校,实施特长生升学录取保障政策。晋安区射箭队的队员既有稚童也有少年,实现竞技人才的贯通培育,并为省市输送了一批射箭人才。
在第二十六届市运会中,晋安区夺得青少年组和群众组金牌榜、奖牌榜、总分榜“6个第一”,打破70项市纪录、2项省纪录,取得建区以来最佳成绩。2025年2月,福州市政府发文,在全市推广体教融合“晋安经验”。(记者 朱榕 通讯员 赵辉 陈雅 黄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