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改造“添把火” 文旅融合“燃”起来
——镇原县上肖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一线见闻
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四面青山环抱,层峦叠翠,碧水萦回处绿荫匝地;湖面清波潋滟,游船轻移荡起圈圈涟漪;烧烤区炊烟袅袅飘散诱人香气,童趣园里尽是欢声笑语……初夏的镇原县上肖镇翟池景区,让逃离尘嚣的旅人,顷刻间涤尽浮躁。
近年来,镇原县上肖镇深挖旅游资源,放大特色优势,按照“景区带动型”发展路径,做活“农”兴产业、“文”促发展、“旅”期未来的大文章,高标准打造翟池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实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以旅彰文、以文塑旅,农文旅深度融合。
天然湫池展新颜
翟池,位于镇原县上肖镇境内,距镇原县城35公里,郿肖公路从旁边穿过,水质清澈、碧波荡漾,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映成趣,作为天然形成的湫池,与屯字镇的“太阳池”“白马池”并襟相连,被称为“庆阳三池”。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镇原县上肖镇以“引领上肖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彰显上肖地域特色的新阵地、展现上肖和美形象的新名片”为定位,全面实施翟池景区提质扩容项目,致力打造全市首家集生态观光、康养休闲、游玩娱乐于一体的样板景区。
2023年,上肖镇引进甘肃西部之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5年内投资1.63亿元,规划建设6大板块30个子项目。“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3000余万元投资,建成游船区、烧烤区、休闲娱乐区等六大功能区域。”甘肃西部之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艺博说。
“我是奔着自然山水来的,没想到在欣赏山水草林美景的同时,还可以露营游戏、品尝美食,体验感超出预期。”游客马琪琪赞叹道,“翟池景区的旅游休闲项目这么丰富,我一定要推荐给更多的亲朋好友。”
据了解,全部项目建成后,翟池景区预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收入3000万元以上。
农特产品进景区
“我现在绣制的是手工鞋垫。”“这种鞋垫透气吸汗。”“有喜欢咱们镇原手工鞋垫的家人,可以关注一下。”……
步入翟池景区农文旅产品展销中心的民俗产品展区,54岁的刘丽娜面对直播镜头,指间银针翻飞,在红布底料上绣出规整对称的白花图案。
承载着“针针传情”的手工鞋垫,于今年4月3日被刘丽娜带进翟池景区。“每天忙完农活后,我就赶到展销中心,一边做鞋垫一边接待游客。”刘丽娜欣喜地说,今年“五一”假期日均销售额在500元。
在民俗产品隔壁的红杏产品展区内,甘草杏、珍珠吊杏、桂花杏脯等镇原红杏产品琳琅满目。“镇原县杏树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产红杏果肉厚汁甜、色泽鲜艳,蜜饯制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甘肃了不起农特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法人王社忠说。
翟池景区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展示和销售当地农文旅产品的窗口。
通过“线下展销+线上促销”模式,翟池景区扩建民俗展销中心,宣传、销售本地苹果、桃子、小杂粮、精面粉等农特产品及香包、刺绣等民俗产品,布设了电商直播、民俗产品、书画交流、手工艺品、红杏产品、邮政物流等展位12间。
“镇内的‘阳光三姐’‘董棉花’等11位拥有万人以上粉丝的网红和景区主播会在展销中心常态化推介景区、直播带货,把当地农特产品‘送’出去,也将外地游客‘引’进来。”镇原县上肖镇副镇长高玉丽说,这样就可以带动更多群众利用手机“新农具”,把互联网流量变现为“新农资”,网络直播销售转化为“新农活”,助推“景区带动型”农文旅融合体系全面成型。
群众吃上“旅游饭”
翟池景区开业后,不仅迎来八方游客,更惠及周边群众——保安、接待、保洁等百余个岗位优先面向本地群众招聘。
“你们是几个人?”“对角线落座,用力向前蹬。”“划到湖中心,一定要注意安全。”……在翟池景区游船区,每接待一波划船游客,苟进学都需精心安排船只、耐心交代安全须知。
苟进学今年57岁,是翟池村村民,今年景区运营以来,他一直负责放船、拉船工作。“知道景区招聘,我就来报名了,现在每月能挣3000元,离家还近。”苟进学说,趁着身子骨还硬朗,想着多挣点养老钱。
借着翟池的好风光,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吃上了“旅游饭”。“自运营以来,翟池景区带动上肖镇110多人实现就近务工,110多户群众产销面粉、杂粮、果蔬、手工作品等,20多户群众产销香包、剪纸、刺绣、书画等产品,带动群众增收200多万元。”王艺博说。
今年,上肖村还在通往翟池景区的“两条轴线”道路上建办了研学基地、采摘体验园等打卡点,吸引城市家庭认领种植地块,购买绿色产品。同时,带动沿线5户群众发展农家小吃、手工编织、香包刺绣等特色产业,实现沿线群众户户有致富产业、人人有增收渠道。
责任编辑: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