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通讯员 戴伟
今天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和美永续”。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的有机稻田完美演绎了“万物共生”,螳螂、青蛙替代农药灭虫,水花生甲虫控制水花生杂草蔓延,句容土蜜蜂为果蔬授粉……如今,有机稻田里的小动物种类已达145种,是常规稻田的5.4倍。
日前,江苏省首家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戴庄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的一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记者来到戴庄村,走进基地、田间,探访小村庄里的“生态革命”。
田间的螳螂、青蛙比人还忙
“下田不用带农药桶,螳螂、青蛙比我们还忙!”一位种了20多年田的戴庄村村民感慨道。以前,田里的土壤是块状土,有机质含量低,旋耕机都打不动,后来以生物多样性农业理念种地,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土壤变得松软了,还形成了团粒,土壤表层随处可见蚯蚓粪土。
“我们先后引进了30多个环境友好型物种,有优质稻种‘越光’,‘生态卫士’螳螂、青蛙,还种植开花就能吸引10多种天敌的野草‘蛇床草’,同时养殖中华蜂、泥蜂等地方土种蜜蜂,帮助作物授粉。”戴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姚伟超告诉记者,从2008年起,戴庄村大面积停用农药,通过自然恢复与人工培育相结合的方式,稻田里很快便重新迎来了各类小动物,当地稻田已经十余年未出现病虫害危害,田间蛙声虫鸣已成常态。
这些活跃在田间的动植物,如今被“请”进了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向参观者全方位展示村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生物特点以及正在开展的行动等。研学基地背靠山坡,山脚下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田地。展示馆里装修一新,墙上陈列着螳螂目、半翅目、竹节虫目等多个种类的昆虫标本。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小动物的声音展示区,这里收集了近20种鸟类、昆虫的叫声,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聆听大自然的乐章。
蜘蛛比害虫多,老鹰都来了
水稻的主要虫害是稻飞虱,其天敌是蜘蛛。戴庄村稻田里的蜘蛛,很有可能吃了这顿没下顿,甚至几只蜘蛛争抢一只稻飞虱,而多余的蜘蛛则成了青蛙的盘中餐。
“我们曾经做过田间监测,四年间,稻田里稻飞虱平均虫口密度为123头/百穴,而蜘蛛却有456头/百穴。这正是不用农药,却无须担心稻飞虱危害的原因。”姚伟超说,蜘蛛数量增多,吸引青蛙聚集;青蛙多了,白鹭、蛇等随之到来,连位于食物链高端的老鹰也频繁现身。蜘蛛、青蛙控制了稻飞虱、纵卷叶螟等稻田虫害,鸟类基本遏制了果树害虫,鼬、蛇则控制了田野鼠类数量,一个完整且动态平衡的食物链网悄然形成。
从软体动物到鸟类,从蚯蚓到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的物种在这里“安家落户”。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自2015年起对戴庄村开展田间调查,监测数据显示,戴庄村夏季水稻田田间栖息生存的小动物物种数,从2015年的127种上升至2023年的145种,而常规稻田里的小动物物种仅有27种。
在戴庄村的和嘉坞生态家庭农场,一垄垄有机蔬菜长势旺盛。农场主王程在赵亚夫的帮助与指导下,以生物多样性农业理念改良土壤。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和休养生息,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日益丰富,农场中的昆虫、鸟类逐渐增多,产出的蔬菜品质也越来越好。“我们目前采用的是会员制销售模式,实行订单式生产。有相当一部分会员来自南京,有机蔬菜上午发往南京,当日就能上消费者的餐桌。”王程说。
激活乡村振兴多维动能
句容市天王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善文介绍,戴庄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里一期工程是3个馆,刚刚开放的是生物多样性展示馆,研学馆、教学馆正在建设中,其中教学馆由原来老小学修缮改建而成。基地占地面积12亩,预计每年可以吸引5000人次参加研学活动,为推动农业与农村资源、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生物多样性农业并非孤立地保护‘孤岛’,而是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姚伟超的心中有一本清晰的经济账:村集体收入已突破 500 万元,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比15年前常规栽培时的收入高出6倍。戴庄村已从茅山老区的贫困村华丽转身,成为江苏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戴庄村积极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建设生态型高标准现代化农田,采用现代化、智能化的节能设备,以及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作物、畜禽及各类天敌等物种创造更适宜的生存条件。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赵亚夫认为,绿色、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力,把几乎要消亡的农业自然生产力重新恢复并大幅提高,这是农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戴庄村正在探索的生物多样性农业,通过大幅度提高绿色、生态的农业自然生产力,有望实现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双赢,为乡村振兴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