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永钦 发自呼和浩特 近日,记者从内蒙古民政厅了解到,近年来,自治区一直致力于构建婚俗改革“新框架”,创新利用自治区福彩公益金,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地区机构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婚俗改革资金超2200万元,大幅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积极推动简约适度婚俗文化,举办集体婚礼,创新婚姻颁证服务。2024年,全区各地共举办集体婚礼74场、集体颁证156场、其他特色活动146场次。
近日,在布置温馨的婚姻登记处办理完登记后,“零彩礼”结婚的新娘赵丽和新郎王谦在赤峰市红山区乌兰哈达婚庆公园内的婚俗文化展馆、1314诗词长廊等区域参观、拍照打卡,并收到了奖励证书。
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赤峰市红山区在推进婚俗改革过程中,为“零彩礼、半额彩礼、不举行婚宴”的夫妇颁发奖励证书,还与辖区大型酒店宾馆签署《不大操大办承诺书》120多份,与新人签署《婚事新办承诺书》1.7万多份,涌现出“零彩礼”家庭439个。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在赛罕区集贤村设立了移风易俗咨询服务台,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集体婚礼的方式,为新人“轻装上阵”结婚搭建平台。
近年来,阿拉善盟深挖地方特色文化,以千年胡杨为象征,打造特色婚俗仪式,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们在浪漫的氛围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共同引领婚事新办的社会文明新风。
内蒙古自治区还推动各地将反对高价彩礼、抵制铺张浪费、拒绝大操大办等陋习写进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有力促进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形势持续向好。
上一篇:沈阳铁西新增一处“草坪电影院”
下一篇:穿越时空的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