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机构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复苏趋势?又如何看待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遇?
5月21日,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分享了最新研判。摩根大通修正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将2025年全年的GDP增速预测再度上调。资本市场方面,该机构看好MSCI中国指数中互联网及医疗行业的未来表现。
另外,5月22日至23日,摩根大通第21届全球中国峰会将在上海举办。本届峰会以“资本为桥连通世界”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1400多家企业的超过2800名参会者。峰会还将组织超过250家企业进行一对一会议或者参与投资者巡回活动。
朱海斌:上调2025年GDP增速预测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有望提升
从最新进展来看,摩根大通日前修正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将2025年全年的GDP增速预测再度上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中,朱海斌认为,由于国内的政策加码,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将较去年有所上升。
“国内政策的调整,在今年并不是新的故事。去年9月底以后,中国出现了近几年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政策调整。从去年9月份到12月份之间的政策调整只是这一轮政策调整的上半场,2025年会进入下半场。”朱海斌称,“例如,今年以来,财政政策的力度毫无疑问比往年都要更积极。再例如,扩内需、提振消费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今年的以旧换新政策规模从去年1500亿元翻倍到3000亿元。”
在他看来,本轮政策调整的主要特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财政政策发力支持经济稳增长。其次是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且去年9月份以来,央行在稳定地产、稳定资本市场方面的政策力度也非常强。最后是经济结构再平衡,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成为主要经济工作任务的第一项,在今年这一点也得到了延续。
在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中,朱海斌观察到一些亮点,“今年年初DeepSeek引发热议后,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重新评估,这也提振了市场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信心。从4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表现比较好的也是新经济产业,尤其是IT、AI等代表的技术创新方向。此外,政策优先支持的领域,比如以旧换新消费政策支持的产品类别,也都表现非常突出。”
“下一步,我们认为提振消费、提振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就业的信心,应该继续成为政策的重点。此外,房地产在宏观经济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变量,去年9月以来一系列稳地产的措施已经出台,我们判断今年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趋稳。”朱海斌称。
刘鸣镝:2025年股票市场继续向好 关注互联网及医疗卫生板块
资本市场方面,刘鸣镝表示:“中国股票在经历了2021年到2023年的下行后,在2024年找到了底,2025年继续向好,这是我们的基础判断。”
刘鸣镝对MSCI中国指数年内的基准及乐观情境预测点位分别为80点、89点;对沪深300指数的基准及乐观情境预测点位分别为4150点、4420点。该判断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的支持:中国股票资产的业绩增长、外部扰动因素的降温、政策对资本市场的支持。
“回顾去年的表现,MSCI中国指数的业绩非常亮眼。去年初市场对MSCI中国指数的EPS(每股收益)增长一致预期为14%,实际达到了16%,其中互联网、医疗卫生两个行业增长非常强劲。”刘鸣镝称,今年市场对MSCI中国指数的EPS增长一致预期为8%,从一季报来看,除个别公司外,主要的互联网龙头企业业绩表现仍然较佳。
具体板块中,创新驱动是刘鸣镝关注的方向。“上周五,我们将信息科技板块的评级从超配调到了中性,主要是出于估值的考虑。但我们持续看好互联网以及医疗卫生板块,尤其是创新药这一细分领域。主题交易方面,可以关注金融市场改革、行业并购重组等题材。我们低配电力及能源两个板块。”她说。
刘鸣镝特别提及对港股市场的看好。从资金面看,南向资金目前占据港股市场约20%至25%的交易量,其对港股定价权的边际影响较2016年有了巨大提升。与此同时,港股对公司的上市门槛要求较高,定价机制也相对透明,“在我看来,港股市场的生态和机制有其优势。并且今年以来港股市场IPO持续回暖,有更多的企业在港股上市,也便于全球投资人找到最适合的投资标的。”
作者:汪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