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北戈壁到东北盐碱地,从秦巴山区到青藏荒原,陕建股份依托基建类国企工程优势,凭借“工程总承包+农业运营”模式,已形成从土地整治到智慧农业的全产业链能力,在农业生态修复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极。
日前,上证报记者从陕建股份获悉,自2012年起,陕建股份便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至今已在新疆、青海、吉林、宁夏、陕西等地成功建设了2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显著促进了农田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善,为农业增产增收、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贡献了“陕建力量”。
在新疆和田县,陕建股份沙漠“掘金”,将万亩沙漠改造为田成块、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让黄沙地长出“金豆子”。“2024年6月,我们种下油沙豆,10月收成,亩产达到400公斤,2.2万亩高标准农田产出油沙豆880万公斤,展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高效性,真正实现了沙漠变良田的奇迹。”新疆和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在吉林省大安市,陕建股份让盐碱地“重生”,万余亩不毛地飘出“稻花香”。大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陕建华山建设集团在吉林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第一个民生项目。从认红线及地面复测,到将20万立方米山皮石运到工作面附近,作为田间道路路基的主要材料,再到地表清理、田块平整……项目团队倒排工期,各工序紧锣密鼓进行,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收获。
“从一片盐碱荒地,到改良后年产水稻90万公斤,大安市实现了生态治理和粮食增产双目标。”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王宇直言。
在陕西安康秦巴山区,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陕建十二建集团在山地“织锦”,将秦巴山区“巴掌田”连成“水浇地”。
据介绍,秦巴山区农田改造项目总面积达9万亩,项目团队从找到水源、架设好管道,到翻整土地、修田间路、泵房、蓄水池等工序同步进行,克服工期紧、连续降雨等诸多不利因素,如期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
从单体项目攻坚到全产业链赋能,陕建股份通过技术标准化输出与多专业协同,正将点状突破转化为系统优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陕建一建集团、六建集团、七建集团、十建集团、机施集团、古建园林集团等单位纷纷积极参与,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安装配套监测设备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打破传统农田“碎片化”困局,将分散的农田整合为规模化的“大棋盘”,推广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将“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变成一幅幅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