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朱媛媛去世
其丈夫发布讣告
透露她与癌症抗争近五年
网友纷纷表达缅怀
早期癌变如何发现
1
肿瘤筛查尤为重要
普通体检:采取的手段可能会是随机性筛查,对于长得很慢的一些肿瘤是有用的,但在发现早期肿瘤方面是有短板的。而且肿瘤常常隐匿,可能刚好错过窗口期没被查出,或者普查时存在漏诊情况。所以对于高危人群和地区,肿瘤筛查尤为重要。
防癌体检:采取针对性手段,更容易发现早期肿瘤。只有发现早期肿瘤,才能把死亡率降下来。
2
早期干预
癌症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治疗,很多情况下可以不发展到晚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比如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早期发现并干预,90%以上可避免发展到晚期;而像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若到了中晚期,能活过五年的仅20%左右。所以,早筛意义重大。
3
哪些人群需要重点筛查?
- 中老年人群:建议40-45岁及以上人群做定期的癌症筛查,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癌症筛查。
- 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例如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增加;长期酗酒者,患肝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风险增加;长期熬夜,缺乏运动,也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 有家族史的人群:某些癌症具有遗传倾向,如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胃癌等,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癌,其子女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此类人群建议定期体检进行癌症筛查。
- 患有癌前病变或容易致癌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大肠腺瘤、乳腺不典型增生、宫颈糜烂等,这些病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癌症;乙肝及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的概率大大增加,建议相关患者每6个月查体一次。
- 长期暴露于致癌因素的人群: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如石棉、苯、甲醛等的职业人群,患相关癌症的风险会增高;长期接受电离辐射的人群,患白血病、甲状腺岛状癌症的概率会增加。
常见恶性肿瘤筛查“金标准”
不少人也会自己每年做一次体检,为什么还是错过了发现癌症的最佳时间?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检查没有做对。常规体检≠癌症筛查,很多年度体检的检查方法,并不是癌症专项筛查的“金标准”,所以出现漏诊、漏报的情况。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盘点总结了20多种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以及正确筛查的“金标准”,帮助大家识别潜在风险,便于早期筛查和预防。
- 肝癌应首先选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
- 结直肠癌选择肠镜;
- 乳腺癌可以通过乳腺X线(钼靶)检查;
- 肺癌首选低剂量螺旋CT筛查,辐射小更安全;
- 胆囊癌选择肿瘤标志物血清CEA、CA19-9检测和肝胆B超检查;
- 胰腺癌选择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等结合腹部B超、CT、MRI检查、超声内镜、PET/CT检查;
- 食管癌选择普通内镜(食管镜)检查;
- 胃癌选择胃镜检查;
- 宫颈癌选择子宫颈细胞学检查、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
- 卵巢癌选择血清CA125检查及经阴道超声检查;
- 子宫内膜癌选择超声、子宫内膜活检等妇科检查;
- 前列腺癌选择血清PSA检测;
- 膀胱癌选择尿常规检测、B超检查、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 肾癌选择B超检查、尿常规检查;
- 甲状腺癌选择临床颈部检查、颈部超声检查;
- 口腔癌选择临床口腔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活检等;
- 鼻咽癌选择EBV相关抗体的检测、鼻咽镜检查、增强MRI检查等;
- 皮肤癌选择临床皮肤检查、活检;
- 白血病选择B超检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分类等。
健康生活方式有助癌症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不能避免所有癌症的发生,但是大量研究证实,任何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改变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癌症风险。
-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癌症的发生。以健康饮食为例,提倡少食多餐、少盐多淡、少陈多鲜、少硬多软、少肉多素、少酒多茶、少炸多炖、少烫多温、少熏多炒等。
- 关注致癌因素。癌症不会传染,但一些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等)是会传染的。要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推行使用公筷,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 远离身边的致癌物。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明确的致癌物,例如甲醛、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等。注意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少食用油炸和腌制的食物。
- 接种疫苗。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预防宫颈癌等多种癌症。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乙肝正是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接种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关的细菌和病毒,建议尽早及时接种。
- 保持乐观心态。好的心态是预防和抗击癌症的良药。保持情绪乐观有利于维持正常、合理的生活状态。
(央视新闻综合健康中国、CCTV生活圈等)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杨瑾
策划丨陈晓月
编辑丨巩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