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城市更“新”记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老板,还有房间吗?”
“不好意思,我们房间早就预订完了。”
今年“五一”期间,超过21万游客涌入重庆南岸区下浩里街区,民宿一房难求。
下浩里,备受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昔日是一片挂在崖壁上的歪楼破房和危旧老街。城市更新,为这里留下了老街巷的肌理,又融入了文旅新业态,让“老破旧”变身提振人气的消费“增长极”。
华灯初上的下浩里。人民网记者 刘祎摄
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通过城市存量空间提质增效,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激活了区域价值与动力。
问诊“文化脉”
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共荣共生”
戴家巷崖壁步道。人民网记者 刘祎摄
5月1日晚,华灯初上,璀璨的灯火倒映江水两岸。
在渝中区滨江路,游客们不约而同举着手机,追逐着光影中的美景。镜头里有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层层叠叠的立体交通、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景,戴家巷崖壁步道的身影也在其中。
戴家巷藏于山、隐于巷,筑于悬崖之上。曾经,这里杂草丛生、破败陈旧,居民出行也极为不便。
“戴家巷的更新,并没有在街巷内搞大拆大建,而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重庆市渝中区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总工程师李东说,整治和扩宽阶梯巷道,新建1100米崖壁步道,保留城墙、古树、老旧建筑,不但惠及附近1000余户居民,还把这条背街小巷“装修”成重庆的“山水客厅”,形成崖壁与街巷融为一体的城市景观。
“游完洪崖洞,从步道一路爬上来,有古树,有古城墙,还可以坐在咖啡馆喝咖啡、看江景,真是一次性佩奇(配齐)啦!”戴家巷步道是北京游客于点“五一”到重庆旅游的首选打卡点,她把在重庆旅游的体验,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载重庆府。灿烂的巴渝文化留下丰富的人文遗迹和历史建筑。
如何将这些历史遗迹、老旧街区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先拿‘脉’,后‘施针’。”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老城区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当地通过“风貌保护+产业导入”,实施资产盘活利用、历史文化保护更新类项目157个,完成更新改造847万平方米。
今年初开街的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用一万多块旧砖,重现1911年的老重庆街景,吸引了多家知名连锁门店入驻;重庆热门旅游地之一的磁器口,改变过去的单一业态,更新古镇十二巷“后浪”片区,每天吸引数千游客打卡。
治好“城市病”
老百姓在家门口感受“幸福升级”
更新后的民主村。人民网记者 刘祎摄
城市更新,不仅让城市焕新,也让居民的幸福升级。
“红砖房不能拆哦,那是我们的记忆。”
“地砖要防滑,社区老人多,谨防他们摔倒。”
…………
九龙坡区民主村片区更新前,陈代蓉参加过多次院坝会。“和社区、更新公司、设计师等坐在一起开会,我性格直,有什么就说什么。没想到,我提的很多建议,都落了地。”
民主村片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原重庆建设厂的家属区。76岁的陈代蓉在这里住了50年,眼见着民主村从繁华到破败,再由破败蜕变新生。
“曾经,雨天蹚泥水,晴天吃灰土,年轻人搬走了,只剩老人守着破院子。”陈代蓉回忆说,后来,推土机进场,飞线下地,铁棚子拆除……
更新后的民主村,成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试点,还创新性地建立了重庆首个“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进社区”工作站,让专业人才深入社区,对生活、产业、人文、安全等方面进行调研,挖掘社区居民的深层需求,并推动转化。
“城市更新过程中,‘改什么’,由群众说了算。查出‘病灶’,才能精准治好‘城市病’。”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人居处负责人说,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城市体检,通过“体检”发现问题,再结合发展需要精准施策。
整治后的塔坪社区。人民网记者 刘祎摄
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塔坪社区的“病灶”是飞在空中的“蜘蛛网”。
塔坪小区投用于20世纪90年代,有44幢楼72个单元。所有管线交织在一起,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空中蜘蛛网”。
“以前一出门,头顶上就是密密麻麻的电线,特别压抑,不仅影响市容环境,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居民周黎明说。
在该片区启动更新前,当地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居民院坝会等实施“体检”,居民呼声最高的便是“飞线下地”。
为此,江北区成立工作专班,多次现场勘探,最终确定“室外飞线下地、室内飞线进盒”的改造方案。
方案实施后,天上“蜘蛛网”没有了,环境整洁干净,离开的居民纷纷回迁,也吸引了商家争相入驻。
城市体检,解决了突出的“城市病”,让8689个城镇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加装改造电梯4700余部,补齐养老托幼、社区食堂等公服设施5900余处,建设口袋公园19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134个。
探索“新模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实现“多方共赢”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从来不是,也不应由单一力量主导。重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实现“多方共赢”。
白马凼社区的立体停车场。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九龙坡区白马凼社区是农转非安置房小区,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物业管理缺失、社区设施破损一直是当地居民反映的问题焦点。2020年,白马凼社区所在的红育坡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因涉及面积大、户数多,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本,由北京愿景集团投资3亿多一体化改造运营,为期11年。
如今的白马凼社区,蜘蛛网电线“藏”进风雨廊,乱停放的车辆规整停在立体停车场,路边理发摊变成了便民理发屋…… “小区门栏是我们居民自己题的字呐。”居民庞远芳自豪地说。
“更新后,通过养老托幼、临街门面招商、物业收益等运营管理,有望在2028年左右实现盈利,达成‘居民受益、企业获利’的共赢局面。”重庆愿景渝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贤说。
山城巷风貌。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重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还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以市场化手段,激发原物业权利人、社会资本、国有企业等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盘活了一批老小区、老厂房、老街区。
——山城巷传统风貌区改造坚持“修旧如旧”,保留了80%的原有建筑,现在已是游客到重庆必打卡的网红景点。“周末山城巷日均人流量达5万,节假日更是到了日均7万。”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招商负责人邓琴说。
——南岸区滨江路在城市更新中,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以立德乐洋行旧址群为基础,打造了集陈列馆、社区商业、文化公园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园。2023年9月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公司以及公园商家营业收入可观,实现了长效运营。
截至目前,重庆已启动实施295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其中72个项目建成投用,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