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卅运动爆发100周年。1925年,“五卅惨案”在上海爆发后,圣约翰大学师生抗议帝国主义暴行,自主创办光华大学。而光华大学正是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5月21日,《图说光华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以800余幅历史图片全面展现光华大学跌宕起伏的办学历程。“书中每一幅图片都似一把钥匙,打开尘封的历史之门,生动再现光华师生秉持爱国救国之志,践行知行合一的奋斗图景。”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图说光华大学》主编汤涛介绍,这部新书也是该校“图像证史”系列研究成果的又一力作。继2021年《图说华东师大》、2024年《图说大夏大学》相继问世后,《图说光华大学》的出版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校史“图说三部曲”收官。
首任校长张寿镛保护李立三、刘少奇等人
张寿镛是光华大学首任校长,执掌校政长达20年。他不仅是位大学校长,还曾历任浙、鄂、苏等省财政厅长、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等职。1925年5月21日,他上任江苏沪海道尹,然而,就在履职不久,便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5月15日,上海日本内外棉纱厂第七厂停工,厂方与工人冲突致工人代表顾正红中弹身亡,13人受伤,11人被捕,引发民众愤怒。5月30日,上海万余学生、市民游行抗议,遭巡捕逮捕百余人,群众前往老闸区捕房要求放人时,遭遇英籍捕头开枪,造成6人死亡、30余人受伤。惨案发生后,全国多地罢工、罢课声援。
1925年,五卅运动中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
五卅运动爆发后,张寿镛积极应对。一是以保护青年、爱国志士为先,与捕房交涉释放被捕全市学生。6月11日,17名被捕者终于获释。二是维护社会秩序,调和劳资矛盾,劝说商会制止罢市,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6月26日,他亲自持“政府负责交涉,商店请先开市”旗帜走向街头游行,劝导商家复业。三是反对查封中共领导的上海总工会。是年9月,中共领导的上海总工会遭巡捕查封,张寿镛闻讯后及时通知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李立三、刘少奇等人撤离,免遭拘捕。同时公开反对查封行动,主张“工会改善则可,解散则不可也”,拒绝在文件上署名。
揭秘百年老照片角落签名的“T.T.L.”是谁?
该照片左下角有T.T.L.字样,正是拍摄者林泽苍(Tze Tsang Ling)的姓名拼音缩写。
“五卅”惨案爆发后不久,6月3日,圣约翰大学学生为哀悼被日本刽子手所杀害的中国工人顾正红以及在南京路上牺牲于英帝国主义者手下的学生群众,在图书馆前降半旗。与美籍校长卜舫济发生冲突,激起全体学生脱离圣约翰,创建光华大学。在《图说光华大学》一书中,这张珍贵历史图片角落的“T.T.L.”签名,成为解锁一段传奇校史故事的钥匙。经考证,这组字母正是光华大学商科学生林泽苍的姓名拼音缩写。林泽苍与其弟林泽民,原是圣约翰大学学生,转入光华后,分别于四年级和一年级商科继续学业。这一发现不仅为光华校史增添了生动注脚,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百年前的学子,如何在校园的滋养下,迸发出惊人的创新活力。在校期间,林泽苍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魄力,于上海领衔成立中国摄影学会,并创办会刊《中国摄影学会画报》,其弟林泽民担任编辑。该画报比《良友画报》早一年问世,凭借高质量的摄影作品畅销十余年。作为在校生,以“中国”为名成立协会、创办商业刊物并成功运营,这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开创性的壮举。
抗战期间,光华大学损失达30亿元但坚持办学
1925年光华大学建校之初,得王省三先生捐地90余亩,光华大学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奠基。经十余年建设,至1935年建校十周年时,已建成中山路校门、大学和附中教学楼、宿舍楼等标志性建筑,校园设施日臻完善,校园气象蔚为崇隆。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这座凝聚无数心血的校园,在日军铁蹄下遭遇灭顶之灾。
1937年11月,光华大学男生宿舍被炸毁前后对比照片。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大西路校园沦为战区,重要文件与仪器被紧急转移。11月9日至13日,在日寇炮火中,大礼堂、教学楼、宿舍、实验室等14处建筑化为废墟,图书馆珍藏付之一炬,据1945年12月校方上报教育部的数据,直接损失超过国币30亿元,间接损失达国币8000万元。面对满目疮痍,张寿镛校长遥望火海,虽潸然泪下,却毅然破涕而笑:“我校为抗战而牺牲,自当随抗战胜利而复兴也!”
1945年12月光华大学填报抗战期间财产损失报告表。战火未能摧毁教育的火种。光华大学辗转租界,借民居、校舍艰难复课,不仅维持原有课程体系,还增设战时急需科目,以知识滋养民族希望。为保存教育火种,1937年12月,光华大学在四川成都设立分部;1941年底上海孤岛沦陷后,学校更名为诚正文学社、格致理商学社、壬午补习社,以隐晦名义坚持办学,一校两地在困境中延续教育薪火,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汪道涵率全家及亲属28人投奔延安,师生积极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光华学子成立抗日救国会,积极宣传抗日、筹募抗日经费,支援抗日爱国运动。光华大学周而复、马子华、田间(童天鉴)等一批在校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在当时文化战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光华大学学生杨人伟、杨人倜兄弟投笔从戎,走向抗日前线。他们在给朱子桥将军的书信中写道,“暴日占我国土,戮我国民,某兄弟等痛种类之凌夷,哭山河之破碎,请缨从军,誓以赤血保我疆土。”
1931年9月,光华大学杨人伟、杨人倜请缨从军抗日。图为《民国日报》报道情形。
1937年春,汪道涵考入光华大学理学院数理系,插入本科二年级。是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从光华大学回到安徽明光,创办《抗战日报》,组织“青年抗敌后援会”和演出队,以各种方式宣传抗日;8月,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成立,任支部书记;10月中旬,毁家纾难,与父亲汪雨相带领全家、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成员及亲友共28人,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奔赴延安,受到林伯渠、叶剑英等亲切接见。1938年,受中共中央委派,汪道涵从延安到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历任新四军五支队办事处处长、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县委书记,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39年,光华大学附中高二年级联合组队前往胶州路孤军营慰问困守上海租界的谢晋元部队官兵。学生们为官兵们表演歌舞等文艺节目,组织篮球队与部队士兵进行比赛,鼓舞士气。谢晋元为学生刊物《嘤鸣》杂志题词“学习要自动”。
1939年,谢晋元将军为光华大学附中学生杂志《嘤鸣》题词。
1938年,中共地下党在光华大学附中成立党支部。1939年,中共光华大学支部成立。党支部在抗战时期带领光华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学生参加“反内战、争民主、迎解放”等运动。他们为光华大学的完整保存,为迎接上海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领导人乔石同志曾担任光华附中地下党支部书记,尉健行同志在光华附中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标题:这张百年老照片的拍摄者找到了,华东师大《图说光华大学》新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