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环境学科的发展,需要突破传统局限,从大尺度和全流程入手,实现重金属污染控制的精准化、协同化。”近日,在第十三届环境院所长会议一流环境学科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林璋表示,重金属污染防控未来需要跨学科融合。
林璋介绍,湖南省作为有色金属资源大省,冶金工业的强劲发展给环境学科带来了发展空间,也使其具有了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控制”特色标签。“冶金产业的需求为环境学科持续提供动力,但也意味着环境学科需要打破被动跟随的局面,找到自身发展新空间。”林璋表示。
谈及未来发展挑战,林璋认为,首要问题是实现复杂环境体系中重金属污染的精准防控。“当前监测技术存在精准度与覆盖面的矛盾,无法有效识别污染物的动态流向和溯源关系。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必须融合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建立高精度、大范围的监测新模式。”
在矿冶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林璋提出,全生命周期视角至关重要。“重金属在地质、采矿、选矿和冶炼过程中不断迁移,各环节分离处理使污染防控整体效果有限,必须从整体布局,明确污染控制的关键节点。”
材料研发也是一大难题。林璋指出,目前污染治理材料面临选择困难、研发复杂的困境。林璋强调,“要跳出传统思维局限,从材料学自身汲取营养,运用数据科学和材料基因组方法,设计出适用于多元场景的创新材料。”
林璋还强调,矿冶工业是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阵地。“矿冶产业资源能耗高,减污降碳技术不足。环境学科应与冶金学科深度融合,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碳污协同治理。”
此外,她提出环境与健康的融合是重要方向。“重金属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但目前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欠缺系统性,需要整合医学、环境科学和数据科学,构建更完善的健康风险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