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审计署
福建省审计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严从实抓好党的建设。
学思想讲政治,夯实信仰之基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省审计厅建立“常态化、多层次、全覆盖、重做实”的学思践悟学习实践体系,探索出“党组书记领读领学、党组中心组示范学、专家专题辅导学、支部集中交流学、全体党员跟进学”机制。分领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领域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分类别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措施,分专题开展党组中心组集中研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内化、转化,找准审计工作着力点,形成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引导审计干部投入到理论大学习、党性大淬炼、精神大洗礼当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如2024年省审计厅聚焦地方财政运行管理、粮食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加强综合分析研究,形成质量较高的研究型审计成果23篇,服务中心工作。
用好理论和实践“富矿”。持续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资源,组织业务骨干参加财政(投资)政策、三农政策、国资国企政策、生态政策、社保等政策研究小组以及青年理论学习研讨会,共同增强把握经济政策和政策工具箱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推动解决问题的水平,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2024年省审计厅聚焦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组织全省审计机关联动实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服务省委、省政府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该审计案例被选树为省“三争”行动典型,在全省推介。
创新基层党组织机制。基于审计点多面广、分散作业,省审计厅建立临时党支部机制,将在同一审计组的跨层级、跨系统党员干部,融合到临时党支部,把支部建在审计一线,2024年各类审计项目共成立临时党支部21个。省审计厅班子成员依托审计组基本单元、审计项目基本载体、审计现场基础环节,深入审计一线,与被审计单位、支部党员采取共建共学、联学联动等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进入寻常百姓家,让审计过程切实成为宣传党的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正能量形成大流量。
把方向抓重点,护航发展之路
省审计厅紧扣新时代新福建发展大局,聚焦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典型问题,探索建立一体谋划、调研先行、数据分析、板块推进、分项实施、多级联动、系统集成的审计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一报告、一重要信息、一重大问题清单、一系列数据模型”,以有力有效审计监督护航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瞄准难点,做实研究型审计。深入开展以调查研究为牵引,以审计项目实施为抓手,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审计发现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和机制梗阻,促进完善制度机制的研究型审计。省委审计办出台研究型审计七步工作法,通过实化细化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研究步骤,将研究融入审计立项、实施、报告全过程,引导全省审计机关积极探索从调研始发到精准审计再到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性工作方式,带动全省审计干部把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
紧盯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和自觉运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规律性认识指导实践,坚持以新机制新办法运行新体制,聚焦重大战略实施、重大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聚焦重大改革任务落实情况,聚焦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情况,聚焦重点民生资金使用和项目落实情况,聚焦权力运行和绿色发展情况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领域加强审计,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发挥审计独特监督作用。
打通堵点,力促高效率整改。巩固和深化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出台福建审计整改管理办法,构建审计结果呈报、省领导批示转送、审计整改跟踪督促并汇总反馈的全链条整改管理闭环,推动相关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加强督查督办,推动上级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审计整改结果在下级政府认定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复核认定的审计整改“双认定”工作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与各类监督协调协作,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扎实推进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
强队伍激活力,凝聚奋进之姿
强化队伍建设。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持续深化全员理论素养提升、青年干部成长培育、审计实践能力强化工程建设,深化落实“传帮带”工作制度,深入推进“党建+闽审互帮互助成长工程”,突出政治素质和工作实绩考核,注重在重大斗争重大任务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持续锻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
深入开展“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严格依法审计,深化以业务链条相互制衡机制与以组织管理创新为主线的双向双回路闭环式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机制,强化全方位全流程质量管控。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保持谦虚谨慎,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审,持续放大廉洁文化教育引导激励浸润作用,守护好“国家审计”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何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