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庆新闻网
5月17日至23日是第11届全民营养周。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占比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人种特点,我国肥胖症患者以腹型肥胖为主。腹型肥胖有哪些危害?怎样科学减重?近日,记者咨询了我市医院的相关专家。
不良习惯加剧腹型肥胖风险
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黄茗介绍,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是指体内脂肪过多地堆积在腹部区域,其诊断标准是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腹型肥胖的形成既受先天因素影响,也与后天原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体型和脂肪分布上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腹型肥胖聚集倾向,那么个体也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黄茗说。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腹型肥胖的诱因。对于上班族而言,久坐不动是腹型肥胖的“罪魁祸首”。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容易造成能量过剩,让脂肪堆积于腹部。
黄茗表示,腹型肥胖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这与该群体的代谢水平降低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儿童、青少年群体因过度依赖交通工具、饮食不节制等导致的肥胖问题也日益突出。”
隐藏在肚子下的“健康杀手”
腹型肥胖有何危害?除了影响外观形象外,在其背后更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
江先生就饱受肥胖困扰,其体重高达135公斤,肚子上的肉尤为明显。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诊断结果令人震惊。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竟被检查出糖尿病、高血压、痛风、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腹部肥胖通常意味着内脏脂肪含量较高,就容易引起各种代谢性疾病。”黄茗指出,内脏脂肪的过度堆积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增加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长期发展下去还会损害心脑血管健康。此外,腹部脂肪的蓄积还会对内脏器官形成压迫,容易诱发脂肪肝等疾病,可能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对于女性来说,腹型肥胖还可能会造成内分泌紊乱的情况,表现为月经不调等问题。黄茗提醒,腹型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多数肥胖者夜间打鼾声音很大,而这也许会伴随一定程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状况,需要高度重视。
“肥胖者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多加重视。”安庆一一六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丁丹丹介绍,在医院进行体重管理多学科会诊时,除了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呼吸科、中医科、康复运动科等相关科室参与外,心理科专家也会全程介入,关注患者在减重过程中的心理波动。
减重通常需维持一年以上
提到减肥,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控制热量摄入,试图通过液断、轻断食等方式来实现快速瘦身。“其实这些都属于节食行为,虽然能降低体重秤上的数字,但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就会反弹,甚至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丁丹丹解释道。
在她看来,减肥的重点在于吃动平衡,七分靠吃、三分靠练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饮食方面,要遵循均衡多样的饮食原则,增加鸡蛋、鱼虾、豆类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多选择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以增加饱腹感,少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品,日常要适当饮水来提高基础代谢率。
运动方面,应做到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空腹运动的效果更好。上班族可利用碎片时间增加活动量,尽量避免久坐不动。
减脂期嘴馋想吃东西怎么办?丁丹丹表示,可以尝试让自己忙起来转移注意力,分散对食物的渴望。“水是没有热量的,适量喝水或吃一些低糖水果能缓解饥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