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市政建设不仅是工作,更是我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北京建工市政集团四处经理董凯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将“让参建工程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经得住百姓的考验”的誓言,镌刻在每一个项目工程里。今年,董凯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
从青涩施工员到行业尖兵
北京地铁14号线19标连接通道,是董凯职业生涯的起点。为了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他开启了“白加黑”的学习模式。白天,他跟着老师傅深入地下30米的施工现场,观察每一个施工细节,手里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地层结构、施工工艺要点;夜晚,同事们早已进入梦乡,他却打着手电筒,在昏暗的灯光下钻研图纸和技术资料。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像“拼命三郎”般向同事和前辈请教,常常废寝忘食。有一次,为了弄清楚盾构机刀具磨损的原理,他连续三天泡在维修车间,跟着技术工人拆解刀具、分析数据,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
在盾构穿越朝阳公园湖施工中,面对湖底覆土最浅处仅7.6米、土层极易受盾构扰动的难题,董凯和团队开启了上千次的盾构参数模拟。那段时间,他的眼睛几乎时刻紧盯数据,手机里存满了施工现场的照片和测量数据。一位团队成员告诉记者,那段时间,董凯经常在深夜拿着数据找到他们讨论,哪怕是0.1毫米的误差,他都要反复推敲原因。最终,项目团队创造了单班15环、单周141环的全国水下盾构掘进施工纪录,实现北京首例长距离不截流穿湖盾构施工。这次成功,让董凯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也让他从一名青涩的施工员,逐渐成长为地铁施工的行家里手。
凝聚团队铸就高效履约
“欲事立,须是心立。”董凯深知,一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一支团结高效的团队。他以真诚和务实凝聚人心,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初任昌平线南延06标项目负责人时,董凯便遭遇到清河农贸市场拆迁和绿树伐移的棘手问题。面对涉及政府部门、街道、业主等十余家合作单位的繁重协调工作,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用坚韧的毅力和真诚的态度逐一化解难题,推动项目的进展。那段时间,他每天穿梭在各个单位之间,吃“闭门羹”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为了与某单位沟通拆迁事宜,他连续跑了7趟。他说:“只要我们把事情说清楚,把方案做扎实,就没有谈不下来的合作。”经过近7个月的努力,他带领团队实现昌南线第一个全面进场,并凭借出色的履约能力,使项目产值名列前茅。
在宁夏固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董凯再次展现出超强的执行力。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繁多的地下管线让施工难度倍增,他迅速组织人员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摸排,并主动对接燃气、自来水等多家产权单位。为了获取准确的管线数据,他带领团队成员白天顶着高温天气进行实地勘测,晚上整理数据直至深夜。短短一个月,项目团队就将当地复杂的地下管线情况梳理清楚。在董凯的带领下,项目团队高效运转,仅用10个月就完成12条道路的改造施工,开创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施工先河。
匠心打造智能化工地
董凯不仅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更擅长运用创新思维攻克实际难题。在昌平线南延06标项目中,清河桥站下穿京藏高速的施工任务尤为艰巨——施工需要垂直穿越多个高风险源,对地面沉降的控制要求极高,难度之大堪称“在刀尖上跳舞”。面对这一挑战,董凯带领团队大胆引入新兴的“矩形顶管机顶进施工技术”,这在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应用。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董凯组织团队开展数十次技术研讨,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反复优化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他每天守在现场,实时监测施工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组织人员分析调整。团队最终成功安全穿越10余处特级和一级风险源,并将原计划180天的施工任务高效缩短至60天。
在3号线10标项目建设中,董凯带领团队积极研发“五小”创新成果,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工地。他们在办公区安装了集成智能巡视、VI分析等八大模块的智慧化管理平台,为项目管理注入了科技力量。为了让智慧化管理平台发挥最大效能,董凯多次组织团队成员到先进工地学习取经,与技术人员反复沟通调试系统。平台投入使用后,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施工安全性。
□本报记者 边磊/文 通讯员 颜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