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冰雪旅游、体育旅游……从轻点手机订机票、订酒店,到刷脸入园参观、AI语音讲解,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优质供给。2025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中国质量报记者聚焦文化旅游消费热、银发旅游专列适老化改造、智慧旅游服务等热点话题,通过采访调研,推出“中国旅游日质量焦点”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5月18日,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来自贵州省9个市(州)的3600余人组成26个特色方阵,集中展示贵州的民族文化和时代风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
图为毕节方阵的表演队伍在巡游。 陶 亮 摄
银发一族“乐出行”
春夏之交的中原大地,一列绘有彩色绸带标识的红色列车驶出站台。这是名为“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从郑州站首发试运行的旅游专列。车厢里,河南越调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循声而看,乘客多数是银发旅客——这是一趟“银发列车”。
“列车按照酒店式客房理念建造,融入‘静音胶囊仓’概念,能有效隔绝相邻包间的声音干扰,确保私密性。无门槛通道和荧光无障碍扶手,车厢内全车地板、脚蹬梯均采用防滑设计,辅助老年旅客在夜间也能安全行走。这些都是为‘银发族’量身打造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郑州局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韩志伟介绍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爱上了旅行——数据显示,目前,有17.6%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3次以上,65岁以上退休人群对于旅游的兴趣和参与度显著提升。
银发列车上的餐食也是“定制款”。国铁集团客运部客运营销处副处长颜颖表示,各地铁路局已推出品类丰富的银发旅客健康餐,有粉蒸肉、南瓜粥、蔬菜瘦肉粥等,确保餐食低油、低糖、低脂,并避免出现带骨、带刺、生冷和易致过敏的食物。此外,如果银发旅客在餐食方面有特殊需求,一些列车还能提供“量身定制”服务。
“打牌娱乐、喝茶休憩、观山望河,简直太惬意了!”前不久,70岁的北京市居民屈女士登上Y419次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出发,开启了为期8天的康养之旅。在屈女士看来,银发列车就像一个奔跑的“老年度假村”。一线多游、一票到底、昼游夜行的行程,让她这位银发旅客爱上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增开银发旅游专列,对车厢进行适老化、舒适化改造,丰富旅游线路和服务供给。2025年2月,商务部、国铁集团等9单位联合发文,激发了各地开通银发旅游列车的热情。国铁集团等陆续开行以老年群体为核心的旅游专列,通过车厢环境升级、医疗随行保障、行程节奏优化,将“赶路”变为“享路”,让银发族从“能出行”迈向“乐出行”。
国铁上海局推出了“乐游长三角”银发旅游列车。在设施方面,列车加宽铺位、加装防滑扶手、紧急呼叫系统等;在服务方面,列车不仅考虑了银发旅客的就医需求,还通过举办文娱活动等充实旅客行程。
国铁济南局推出的“齐鲁1号”,不仅配备“百货商店”、饮水机、老花镜、急救包等设施,更是增加志愿者团队力量,为银发旅客出行提供票务咨询、行李寄存、旅游指南等,减少换乘困扰。
国铁南昌局推出的“赣闽风华”号,在每节车厢都配备了紧急呼叫系统,并24小时恒温供水,还准备了包含助眠香薰、降噪耳塞和蒸汽眼罩的“安睡包”。
…………
目前,全国铁路银发旅游专列已初具规模。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国铁集团共组织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运送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其中,老年游客占比接近80%。到2027年,该集团将完成超100条铁路银发旅游精品路线设计,打造银发旅游列车适老型专用车组160组,使银发旅游列车开行规模达2500列以上。
贴心的适老化改造、周到的餐饮安排、细致的医疗保障……随着贴心服务的一一到位,银发旅客的行程将更加舒心。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预测,2025年,老年文旅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未来数年内,该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3%左右,带动餐饮、住宿、康养等10余个关联产业增长。“这背后是1亿低龄健康老人的庞大市场,是‘老有所乐、老有所游’的民生需求,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消费新动能。”戴斌说。
5月19日15时,乘坐今年首趟“京和号”旅游专列的游客在上车前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贾润梅 实习记者 蒋函玉 文/摄
AI让旅游“不一样”
从“打卡式观光”到“沉浸式探索”,从“信息盲选”到“精准决策”……当前,AI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旅行搭子”。
“贵州深度游、计划行程5天、预算8000元、喜欢品尝当地美食,请依此设计一条出行路线。”大二在读学生吴鹏在DeepSeek中输入出行要求并提交,不到10秒钟的时间,一份由AI“规划”的详细旅行计划便自动生成。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选择使用AI进行个性化行程定制。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与“用DeepSeek做旅游攻略”“AI定制旅行”等话题相关的笔记,已达数十万篇。
不少旅游平台企业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趋势后,纷纷布局,掀起一场“AI竞速赛”。今年3月,集成DeepSeek-R1及阿里云通义千问旗下主力模型能力的飞猪“AI行程助手”上线。随后,同程旅行也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旅游行业大模型“程心AI”已与DeepSeek完成技术融合,并推出“AI+实时预订”服务。“五一”前夕,马蜂窝部署了全新的旅游行业模型,并对其AI旅行助手“AI小蚂”进行升级,新产品具备多项实用功能,包括实时问答、行程线路规划、在线旅行向导、多语言翻译和个性化推荐等。
AI不仅能提供个性化行程定制服务,还能为旅客带来新体验。拍下一张照片,发至AI相机即可了解景点具体介绍,进一步追问,便能深入探索城市文化内涵;佩戴VR眼镜,便能沉浸式参观莫高窟特窟第285窟,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探索洞窟细节;登录语音交互系统,可以听AI机器人讲述金山的历史典故,演唱经典歌曲《千年等一回》;在名胜古迹旁边,能看到“上岗”的人形机器人,一边挥舞手臂示意,一边进行宣传引导……这样的欢乐场景,逐渐在全国景区遍地开花。
AI不仅是旅客的智慧“伴侣”,也是各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引擎”。记者了解到,近期,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地的多个景区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在智能交互、场景服务、伴游体验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与此同时,中旅国际、中青旅、岭南控股等多家旅游企业也将AI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虚拟导游等领域,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转型升级。
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当前AI在旅游中的应用类别多元,但该技术在旅游服务方面仍有改进空间。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开发的AI旅游规划师智能体需要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消费偏好、旅游花费等敏感信息,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此外,有游客反馈部分景区的智慧旅游服务输出内容不够实用,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该业内人士表示,当前AI推荐内容有待打破单线程模型,如何将各平台信息,如飞猪的机票、酒店数据与马蜂窝、小红书的个人攻略相结合,是“AI+旅游”必须要突破的一个问题。
“游客较为看重差异化的旅游体验,‘AI+旅游’要提供‘不一样’的产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数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邓宁认为,AI与人的互动需要注重人情味,其核心在于优化用户体验。未来,AI产品应更加注重内容的个性化,植入更加生动、个性化的内容;应建立所在地数据接入机制,整合当地实时信息,确保AI输出与当下场景紧密结合。同时,AI产品要避免提供简单重复的历史数据,强化对数据的动态掌控和创造性运用,提供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服务。
“文旅热”热的是什么
近年来,“文化味儿”旅行彰显了旅游业蓬勃活跃的势头。近日,记者走访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发现,旅游已经从“到此一游”的物理位移,升级为“深度共情”的精神探索,“深度文化体验”正成为旅游关键词,为游客解锁多样选择。
文旅新产品带来消费新体验
沉浸式戏剧、数字艺术展、非遗工坊、城市微度假……今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迎来新一轮产品创Hehson潮。5月1日,位于陕西西安灞河之畔的长安书院,化身为千年文明与未来创意交汇的场域——“诗画竞秀·奇幻长安——‘五一’艺术奇境之旅”在此举行,汇聚美术展览、互动体验、“非遗”演艺及新书签售4个主题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参与。陕西省文旅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假期期间,陕西文旅共推出625项2000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打造“游园+”“非遗+”“科技+”等多元场景,激活假期消费市场。
曾经小众的“古建游”陆续走入大众视野,博物馆、石窟寺、遗址遗迹等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旅游“新国潮”。《黑神话:悟空》游戏让人仿佛置身于应县木塔等历史建筑、《天涯明月刀》游戏“复刻”了湖北襄阳古城的繁华街景……这些游戏的“爆火”也带火了“古建游”。“最吸引我的是建筑美学、古代风貌和人文情怀。”在应县木塔景点,家住河北的游客杨女士说。
因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旅行选择。今年“五一”假期,文旅消费持续火热。互联网OTA平台数据显示,全国60余场演唱会陆续上演,张学友、陶喆、张杰等20多名歌手全国开唱,更有歌迷为看偶像演唱会5天时间奔赴4座城市,不少网友感慨“为了看偶像成了‘特种兵’,但体验感满满”。
演唱会、音乐节火遍大江南北;“博物馆热”“非遗热”持续升温,观赏文物、体验“非遗”成为新风尚;“国潮”“新中式”“文创”圈粉无数……这些富有特色的旅游路线、产品,创新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正成为各地促进文旅消费的新抓手。
解锁文旅持续“出圈”的流量密码
“文旅热”,“热”的是什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丽云看来,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带来“话题热”,游客吃喝玩乐带动“消费热”,社交媒体自发推广带来“传播热”,政府政策推动带来“产业热”。
从供给端来看,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各地文旅产品得以与游戏、动漫、艺术等相结合。如《原神》联动张家界景区,吸引年轻游客“朝圣”;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打破传统式静态观看戏剧演出的模式,融合新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沉浸技术也受到广泛关注。“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带来一系列创新产品,这是文旅持续‘出圈’的重要原因。”吴丽云说。
在需求端,随着文化认同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文化旅游来寻找情感归属、历史共鸣和身份认同。《长恨歌》实景演出通过“骊山为幕”的宏大叙事,让观众瞬间“穿越”回大唐;景德镇“陶溪川”让游客亲手拉坯烧瓷,体验从泥土到艺术品的全过程。“人们在旅行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陶冶心灵。”吴丽云补充说。
抖音与洛阳合作推出“牡丹文化节”专题、小红书发起“非遗守护计划”……社交媒体重构了文旅信息的传播路径、游客决策逻辑和目的地营销模式。记者调查了解到,一条15秒的抖音视频可能直接触发游客“说走就走”的消费冲动,多数用户相比传统的旅行社推荐方式更喜欢、信赖素人博主的真实体验,社交媒体通过“情绪共鸣”赋予目的地人格化标签,流量直接转化为客源。
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政府部门在文化深度挖掘、科技融合、民生协同等维度的精准施策。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扩大文旅有效投资,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文化和旅游部随后也出台一系列促进文旅消费、推动产业发展的措施,包括实施新型业态提升计划、文旅消费促进计划等。
以更优服务繁荣文旅市场
“累并快乐着”是很多游客的出行感受。当下,文旅消费涵盖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等多方面。如何让游客拥有更好的体验感?文旅产业如何走得更远、做得更好?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表示,构建一个富有吸引力且充满活力的优质文旅消费环境,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关键。
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的整体体验和满意度。记者调查发现,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更能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如杭州西湖景区通过智慧停车系统和免费观光巴士,有效缓解了节假日交通拥堵问题,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同时,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如敦煌莫高窟通过“数字敦煌”平台,让游客在参观前就能了解洞窟背景,既提升了参观内容质量,又保护了文物。这些举措有效增强了游客对当地文旅市场的好感度。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入境游客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入境外国游客达921.5万人次。优化入境旅游政策成为繁荣文旅市场的重要抓手。“在签证政策方面,可进一步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试点电子签证快速通道,如海南已实施的59国免签政策使入境游客同比增长3.2倍。支付环境上,应加快完善外卡受理体系,推动重点商圈、景区、酒店等场景的POS机外卡支付全覆盖,同时提升移动支付便利度,如上海推出的‘外卡内绑’服务让境外游客可直接使用支付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健建议,进一步优化入境旅游政策,让外国游客“进得来”也“游得好”。
让游客安心出游、放心消费,市场监管部门也在行动。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市场监管人员坚守岗位,加强对旅游景点、酒店住宿、餐饮服务等文旅消费行业的监管力度,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已逐步建立健全文旅市场规则,从旅游企业资质审核、旅游产品质量监管到旅游服务标准制定,形成完善监管体系,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同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游客投诉和纠纷,以更贴心的服务举措满足游客需求,让游客玩得更加开心、舒心。
5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举行。
图为该活动现场的传统婚俗表演。 徐 昱 摄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贾润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