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消费者通过互联网问诊,在河北石家庄普泽中医院购买了治疗失眠的中药饮片,经两家机构检测,均含有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地西泮,长期服用有成瘾性。5月19日,石家庄市桥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通报称,已对涉事医院进行立案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治疗失眠的中药饮片却兑入副作用较强的国家管制精神药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掺杂”事件,更是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挑战中医药安全和规范性的大事。必须尽快查清,还公众一个真相。
在中药里非法添加西药,这并非个案,有三个问题是调查的重点。第一,违规添加精神药品是否属实?责任人该负什么责任?地西泮被列为第二类精神药品管控,长期或过量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导致依赖性和成瘾性。更何况,随意在中药饮片中添加西药,会不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无致命危险?未经科学的实验,谁都不能保证不会发生最坏的结果。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药品属于假药。医疗机构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中医院持有精神药品是否合规?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必须有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地西泮这种第二类精神药品,按规定,零售企业应当凭执业医师出具的处方,按规定剂量销售,超剂量或者无处方的严禁销售。中医院购入管制药品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处方等采购依据?
第三,不合格的中药为何能堂而皇之售卖?根据《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院对所购的中药饮片,应当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入库或者销毁。这种掺杂的中药是如何经过医院的验收管理,出现在互联网销售平台的?中医院是否严格执行了相关验收、管理程序?
长期以来,部分病患选择中药而非西药,就是看中了中药源自天然动植物、较为温和的调理功能。偷下西药以强药效的做法,不仅有悖医德,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还会破坏中医药声誉,损害人们对中医的信任。
患者的生命健康不是儿戏,中医药绝不容“乱掺”“兑水”!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调查,厘清真相,如果涉事医院及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属实,必须予以严惩。
同类问题也暴露出中医药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原材料供应链、药品调配、验收复核等管理还存在混乱现象。严惩违法者,自然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但更须严把药品安全关,将预防功夫做足。要堵住监管漏洞,进一步完善中药全流程追溯系统,健全采购、验收工作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中药流入市场。监管越有力,行业越健康,中医药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放心药、安全药。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作者:何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