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产品吸引众多参观者。
本报记者 霍亮文/摄
在第三十四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省区市及央企合作展区,一场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经济交流火热上演。这里,既有各地特色产业的集中展示,也有央企实力的充分彰显,更蕴含着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层逻辑,以及我国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注解。
各地特色优势产业“走T台”
18日一大早,走进展区,各省区市带来的展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生动展现出不同区域的产业优势与发展活力。
在西藏馆内,精美的唐卡、各类地域文化浓烈的饰品及地毯等特色产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组建的代表团,在C馆设立了形象展示区,全方位展示其在黑龙江对口援建下各项事业的发展成果……
贵州茅台携全品类产品亮相,不仅带来经典的飞天茅台,还以“更年轻”的包装和产品类型,如118元/瓶的蓝莓气泡酒等,吸引众多“茅粉”目光,展现出传统酒业在创新发展中的新突破。深圳展区中,人形智能机器人“小美”一亮相就成为全场焦点,她能展现惟妙惟肖的表情,快速回应嘉宾问题,其背后的深圳大象安泰科技带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具备人脸跟踪、年龄识别等多项先进技术,彰显着深圳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硬实力;深圳第九时代科技公司带来的360度全景相机,凭借前后双摄像头实现360度全景拍摄,为拍摄带来全新可能,折射出消费电子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业细分化越来越明显。
“即便是不销售产品,我们也愿意来参展,通过哈洽会让世界上更多的潜在客户认识我们的品牌。”一位参展商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公司的产品体型较大,不方便运输,这次来他们只带了模型,让业内人士对企业品牌有更深的了解目的就达到了。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哈洽会已经成为各省区市向全世界展示自身产业优势的秀场。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哈洽会上不同省区市的展位布局已超越简单的产品陈列,而是转向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互动,打破了传统区域合作中“单向输出”的局限,正在向更可持续的生态共建方向发展。
产业赋能与市场拓展双向奔赴
本届哈洽会上,央企同样亮点纷呈。中国移动、南航、中国航发等大型国企、央企纷纷将优势产品和服务带到展会上。南航集团设置180平方米的专有展位,融入冰雪、科技与环保元素,展示品牌形象与创新成果,其飞行模拟训练设备吸引观众现场体验;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展出应用于国产AC352直升机的WZ16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演示模型,展现出强大的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实力;走进位于国际会展中心C展厅的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展位,“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迎面而来,“铁元素”气息满满。今年,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围绕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工业制造等方面推出各类展品超百项,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还引入动车组模拟驾驶舱,让参展嘉宾体验模拟驾驶高铁的乐趣。
哈洽会上,各个省区市和央企通过展会平台,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拓展市场疆界,实现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参展省区市依据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展示特色展品,央企则凭借技术研发能力、市场整合能力与地方产业特色、要素禀赋相互融合,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哈洽会引领区域协作新范式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立足比较优势的“硬协同”,如各地特色产业与央企优势资源的对接合作;更需要市场协同的“软联通”,通过展会平台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进一步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
在这场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区域合作浪潮中,中国经济发展正书写着全新篇章,不再是简单的“强省带弱省”,而是通过优势互补、市场开放,让每个区域都成为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节点。
从微观层面看,各个省区市和大中型央企国企在分工中提升效率,在协作中创造价值,最终实现全域经济的共同跃迁,这一过程正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注脚。
从茅台的“年轻化”到机器人的“情绪化”,从大飞机和动车组的“模拟驾驶”到推介会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17个项目57亿元的集中签约……哈洽会引领的区域协作新范式,正在颠覆“帮扶式合作”的传统叙事。当中国移动的5G、深圳展厅的机器人与AI等前沿技术一同在展厅中大放异彩的时候,央企的技术纵深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场景宽度形成共振,中国经济的韧性便有了更丰富的注脚,这不是简单的资源置换,而是通过开放协作、合作共赢、价值共创,让每个区域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这场由展会驱动的“协奏曲”,或许正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生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