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总裁读书会
作者:张昊天
▲宋志平,著名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创始主席宋志平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会长,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原董事长。他出过不少的书,《商海问道》是他的第26本著作,此书一经面世,就广受关注。
宋志平常说他的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所以,他的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实践性,好读且好用。这本《商海问道》其实也是如此,书里面收录了宋志平任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以来的一些新思想,里面既有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的深层碰撞,也有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交流的思想火花,还有与媒体人交流的坦诚率真。
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划分,全书将分成了相应的三部分,每部分选取了10篇访谈对话实录,话题涉及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生态、公司治理、战略、创新、经营与管理、机制等等,书里面也有一些展示企业创新发展和企业家与学者及媒体交流互动的照片,充满了生动鲜活的奋斗色彩。
与企业家面对面:问寻企业发展新思路
宋志平做企业40年,曾带出来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执掌中国建材集团18年,期间还兼任国药集团董事长5年,对于如何做好企业,做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地方,他在企业界是极具发言权的,他的工作经历与视角为我们做企业的人,打开了一扇更大的思想上的天窗。
在与企业家面对面的这部分中,宋志平是与10多位企业家以及企业高管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其循循善诱的提问以及与企业家的互动过程中,让我们很快了解了他在做企业当中的战略性、系统性的思维,也让我们很快就能知道企业的领导者在哪些方面是应该尤为关切的,是应该下功夫来做好的。
10篇访谈里面,既有物联网、互联网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代表,如京东方集团、腾讯集团等,也有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上市公司代表,如海信、格力电器等,还有消费品领域的上市公司代表,如燕京啤酒、华润啤酒、赤峰黄金、菜百、飞鹤、云南白药等。每家上市公司的成功法则都是不同的。
在与京东方集团董事长陈炎顺交流时,是侧重讲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公司战略,还有京东方在资本市场上的创新做法,以及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机制建设;在与腾讯集团高管交流时,是侧重讲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如何更好赋能实体经济、互联网企业如何与央国企对接;与华润啤酒董事长侯孝海交流时,是侧重讲了战略、品牌竞争与企业文化;在与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交流时,则是侧重讲了走出去的方法、国际并购的难点与痛点、风险如何防范等。
这些话题都是企业家当下非常关注的问题,通过与这些企业家、企业高管们的对话,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这些成功企业具体是如何运作的,他们曾经走过哪些弯路,企业的领导者们是如何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顺着宋志平的思路看完,你就会有一种在看“庖丁解牛”之感。
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本《商海问道》中,这10篇与企业的面对面访谈,或许能够帮助你了解这些优秀的上市公司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做选择的,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投资者权益、来做好信息披露、来提升公司市值管理水平。当下无论是想战略转型的企业,还是想积极走出去的企业,抑或是想从弱变强的企业,都可以从里面探寻到一些极其宝贵的经验与新思路。
与专家学者面对面:问寻做好企业的底层逻辑
宋志平曾任三届全国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现在依然是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理事会理事。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出任商学院的实践教授,他在清华和北大的教龄已经有30多年了。也因此,宋志平不仅活跃在企业界,他还和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有些天然的联系。
在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这部分里面,也是有10篇的对话,参与对话的有北大的刘俏、张维迎、宫玉振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卫伟教授,清华和北大都有任职的何志毅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马旭飞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刘科教授等,国外的有哈佛商学院的小巴达拉克教授,德国的赫尔曼·西蒙教授。也有曾执掌企业的宁高宁、王石等资深企业专家。他们交流的话题十分广泛,但所交流到的每一个话题都探究得很深刻。
在这部分,宋志平与张维迎教授是探讨了企业里面的颠覆性创新,寻找到谁是企业里最有可能的颠覆性创新者;与王石、何志毅教授、马旭飞教授是深度探究了三精管理,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可以助力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避免粗放式经营,做管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研究人性与人心方面来。与刘俏教授是探讨了企业里面碳中和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减碳,如何能更快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也是众多企业现在面临的重要而又前沿,又不知如何入手的一个问题。看到他们的对话,相信能够给你很大的启发。
宋志平与宁高宁、宫玉振教授是探讨了战略、企业机制建设、企业接班人制度、风险防范等问题,他们都是战略大家,也都十分关心企业的接班人制度,在这些方面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与刘科、黄卫伟教授是探讨了科技创新、周期、新质生产力等话题,他们都非常关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在企业里面的落地问题,也给出了一些很有用的方法与技巧。与小巴达拉克教授是探讨了领导力的问题,帮助大家找到了一些提升领导力的实用方法;与赫尔曼·西蒙教授是探讨了价格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定价管理,建立起价本利理念,为帮助企业走出内卷的怪圈,成就企业与行业的高价值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对于这些话题,他们各自的观点都十分精彩,时而针锋相对,时而共同趋近,整个过程充满了哲辩的思想,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帮助我们探寻到一些如何做好企业的底层逻辑,能够从根源上看清企业的问题所在,能够刷新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知。
如果你对学者与企业家的思想交锋比较感兴趣,那这部分应该是你最想看的,不能错过。在这部分里面,宋志平对做好企业的底层逻辑的探究,他自己的观点主要是以战略定方向,以整合提效率,以经营创价值,以创新促活力,以文化聚人心。我们可以窥见到宋志平做企业的方法论是结合了西方管理学的理性思维与中国企业的实践智慧,强调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宋志平认为企业的成功与战略、组织、文化、执行力等息息相关,他的管理哲学具有很鲜明的系统化和务实化的特点。
与新闻媒体面对面:问寻资本市场与企业的共鸣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是中国证监会领导下的一个自律行业平台,这个平台上有着众多的中国上市公司,形成了中国上市公司群,协会就是嫁接资本市场与这个企业群的桥梁。宋志平任职会长,他本人其实也是资本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在企业时,他也曾进行大量的资本运作,做了18年的A股和H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执掌中国建材集团与国药集团期间,这两家企业当时也控股了20家上市公司。所以,对于资本市场、对于上市公司,这两者之间的发展诉求与责任,作为桥梁人物,宋志平是极其了解的,也做了很多极具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帮助上市公司进行高质量发展,这是宋志平的追求,他在《商海问道》的序言里面说,他与众多的媒体人进行交流,并不是想当网红,而是希望媒体对国企改革、对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对企业家能多做些积极正面的报道。他是真诚的,因为他的确是这样做的。
在与新闻媒体面对面的这部分,宋志平挑选了与10家媒体的对话,有央视对话栏目、凤凰网,有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也有《中国企业家》和《财经》等杂志,还有正和岛、总裁读书会等新媒体,这些都是宋志平与资本市场、企业以及大众沟通的媒体平台。
央视对话栏目的陈伟鸿在访谈中讲宋志平从企业一线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是从“运动员”成为了“教练员”,宋志平很认同这句话,他其实也一直是以教练员的身份在协会这个平台为大家提供各种指导与服务。宋志平认为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共生共荣的,这两者主要是通过资金流动、价值创造、信息传递和治理约束等机制形成深度共鸣,这种共鸣既体现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支持与约束,也体现在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功能与效率的反馈上面。
宋志平认为如今的资本市场进入一个支持创新的时代,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的股市上有望诞生新一批时代巨头,他也关注到全球多元化的大公司都在进行分拆,他探寻到这分拆背后的经营逻辑就是现在的全球化企业都在追求的高市值管理,中国的上市公司也应该十分注重市值管理的工作,在全球案例中也多一些中国上市公司的身影。
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其实有一条很明显的循环逻辑线,即市场上的资本供给增加,可以助力企业更快成长,实现企业价值创造,从而企业能更多地回报投资者,这样也就能够吸引更多资本的加入,就这样构建起来一个正向的循环。资本市场通过定价、融资、监督功能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而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和稳定回报又为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形成“水大鱼大”的共生格局。宋志平建议企业要善于利用资本市场,但不可被资本短期利益绑架,要把握好资本助力与实业根基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商海问道》这本书里面,宋志平作为企业家、作为企业实践教授、作为资本市场与企业的桥梁者,在不同层面,与优秀企业家、与知名专家学者、与关注企业的媒体人就企业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交流,他们深邃的思想与精湛的策略可以让我们在这沉沉浮浮的商海中顺利找到定向锚,指引着我们能更快更安全地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彼岸。阅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大开眼界,会有很大的收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下一篇:讲好德化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