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福州”战略
1994年5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构想,要求强化海洋经济意识,加快建设“海上福州”。习近平同志说:“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福州市委、市政府随后印发《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福州由此成为我国最早发出“向海进军”宣言的沿海城市。“海上福州”战略不仅推动了福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也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区域实践范例,蕴含历久弥新的宝贵思想财富和实践成果。
福建是海洋大省。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关心重视海洋事业发展,1994年前瞻性地提出“海上福州”战略。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连江是“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的重要实践地,其现代渔业的集群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模式,为沿海地区渔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和可复制经验。该县通过多维度创新与系统化布局现代渔业,以工业化思维统筹种业、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逐步构建“政府—企业—科研”协同的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实践证明,建设海洋产业集群是突破传统分散和低效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对传统水产加工业来说,尤其要通过设施共享、技术协同、空间集聚、产业链整合等方式,纵向延伸种苗、预制菜、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条,横向拓展文旅、地理标志品牌等增值环节,转型升级建设水产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福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生产总值连续9年居全国第三位,海水养殖产量、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在全国持续领先;临港工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沿海各石化基地、福州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不锈钢基地等加快建设;厦门、福州、湄洲湾等港口跻身亿吨级大港行列,构建了“陆海联动”开放格局。当前,福建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传统海洋产业占比过高,具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难题。为此,我省亟须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引导海陆产业集群协同共生,持续放大创新协同、效率提升和空间优化等集群效应,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向新能级跃升。
发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引领作用,构建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实践证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推动区域经济向海图强的重要引擎。要强化示范区在政策集成、要素配置和制度创新中的枢纽功能,通过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促进陆海资源统筹配置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区域协同跃升。以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围绕福州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海洋装备产业集群与厦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装备、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带动周边市县的传统渔业、航运物流等县域重点产业链向智慧化、高端化、低碳化方向升级,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深远海装备、海上风电、智慧海洋、高技术船舶等海洋新兴产业。以示范区海洋经济龙头企业为重心,建立“研发—中试—制造—服务”垂直产业链条,强化上下游配套,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构建省级、市级海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福莆宁、厦漳泉加快建设跨区域海洋经济走廊,联动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共享海域资源,通过特色产业错位发展与区域协同,形成梯度化、特色化的海洋产业布局,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多层次载体支撑。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海洋产业创新要素集聚高地
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从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要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制品等前沿领域,提升研发设计与技术攻关能力,突破高性能船舶设计、深海探测装备、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等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水产种业创新与现代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装备协同发展,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功能制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产品自主创新和自主配套水平,加快培育和发展深远海勘探、水下机器人、智慧海洋、海洋碳汇、极地生物资源开发等海洋未来产业。整合厦门大学海洋学科、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现有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资源,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产业孵化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海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绘制关键技术专利布局地图,引导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海洋大数据共享平台和智能算力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规模应用”的良性循环。
推动海洋产业集群深度融合,激发产业链融通发展活力
推动海洋产业集群从单一空间集聚向产业生态共生跃迁,构建融合共生的集群生态系统,是海洋产业发展动力从量变向质变的必经路径。要以产业链水平整合与区域要素共享为主线,建立跨集群技术攻关联盟和产业标准协作体系,促进现代渔业、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绿色石化等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耦合,如依托海洋生物制品研发优势转化渔业加工副产品,实现渔业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加快海洋先进制造业与海洋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探索“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渔业+文旅休闲”等跨界融合模式,培育邮轮经济、海洋卫星互联网、“海上风电+储能”等新业态。强化海洋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推动蓝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蓝色债券、碳汇保险等特色产品,建立产业集群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技术领域。完善海洋领域“领军企业+专精特新”梯队培育机制,通过技术扩散和产能协作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位势。
有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筑牢海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全过程,推动涉海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打造海洋化工循环产业体系;在现代渔业中推广循环水养殖、智能监测等绿色技术,构建覆盖“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海洋装备制造、港口岸电使用中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形成“蓝色能源+”多元化发展模式。深化闽江口湾区、福清湾、同安湾等“美丽海湾”建设,推动滨海湿地修复与文旅开发有机融合,打造集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经济于一体的滨海旅游带。建立海洋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运用卫星遥感、智能传感、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围绕远洋航运、海洋科技、海洋能源、现代渔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培养聚集适应海洋绿色化、生态化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和实用技术人才。
扩大海洋开放合作,拓宽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新空间
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构建陆海双向开放新格局。依托中印尼“两国双园”、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等平台,建设跨境产业合作示范区,加强福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合作,推动福建海洋装备、海洋药物等优势产能走出去。拓展“丝路海运”航线网络,推动港口智慧化改造及与国际航运规则对接,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国际海洋合作交流窗口,通过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海洋装备博览会等载体,促进蓝色经济规则互认和标准互通,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中提升话语权。推进闽台海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闽台海洋产业合作新模式,加强闽台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交流合作。
未来,福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锚定“海洋强省”目标,以陆海统筹、产业集聚、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为主线,统筹推动海岸带、近海与深远海资源开发,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迭代升级,构建全域联动、多极支撑的海洋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立足各地区主导产业、海洋资源禀赋等特色优势,促进企业联动发展、相互支撑,形成基于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深度协同。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