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新闻网
【#纵览快评#|#黄杨钿甜耳环事件应经得住刨根问底#】#用更公开透明的调查回应天价耳环疑云#“如果家庭资产没有1个亿,谁会花百万元买一对耳环?”近日,年轻演员黄杨钿甜因其成人礼所戴耳环疑似奢侈品牌GRAFF经典系列,售价约230万元,引发舆论争议。这起事件看似是娱乐圈的“寻常八卦”,却因牵涉其父辈的职业背景、家庭财富来源等问题,迅速演变成一场公众对公职人员财产、创业历程以及相关项目运作的质疑风暴。网友爆料称,黄杨钿甜父亲杨伟曾为四川雅安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原投资促进局)公务员,2015-2017年间负责招商引资与招投标工作。舆论矛头直指公职家庭收入与奢侈品消费的匹配性。尽管黄杨钿甜迅速回应“耳环是妈妈的”,其父杨伟亦通过社交平台澄清耳环为仿制品,并否认涉及“雅安灾后重建贪腐”,媒体也从相关单位核实,2015年至2017年,杨伟确在该局前身投资促进局任职,随后辞去公职经商至今。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平息:其父虽已辞去公职,此前在职期间有无问题?其名下企业经营范围与重大公共事件的巧合如何解释?这些核心问题需要更翔实的证据支撑,而非简单声明就能过关。公众的质疑,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从公务员辞职下海的时间线,到家族企业的业务范围,再到房产与奢侈品的资产状况,网友的“顺藤摸瓜”式追问,反映出社会对公权力可能被私用的高度警惕。这种“刨根问底”的监督热情,本质上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一个曾经的公职人员,在辞职创业后迅速积累起可观财富,这本身并不构成问题。问题在于,其财富积累的路径是否透明,是否与曾经的职务影响力存在关联,是否涉及权力寻租或不正当利益输送。尤其是在涉及灾后重建、疫情防控等重大公共事务时,公众有权知晓相关项目的运作情况,有权监督公共资金的流向。辞去公职不等于“免责金牌”。即使杨伟已经辞职并离开工作岗位数年,其任职期间的行为仍受法律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已经退休的公职人员退休前或者退休后,以及已经离职或者死亡的公职人员在履职期间有违法行为的,不再给予政务处分,但是可以对其立案调查,并依法对其进行相应处理。 党纪国法不会因职位变动而缺位,违纪违法问题不会因辞去公职而既往不咎。值得注意的是,5月14日,也就是“天价耳环”被曝光的第3天后,其父杨伟任法人的公司进行了多次工商信息变更,包括公司名称、经营项目、股东变更等,杨伟卸任相关职务并退出股东行列。这一反常举动是否构成“销毁证据”或“规避调查”,需由相关部门判定。事件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关于一副耳环的争议,而是关乎权力监督、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重要议题。公众需要的不是当事人的自证清白,而是权威部门的及时介入。四川雅安市纪委应询回复,“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处理此事”。期待相关部门尽快公布调查进展与处理结果,既不能因舆论压力而仓促定论,也不宜久拖不决导致质疑发酵。做到调查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用事实说话,避免公众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无端猜测。一个经得起检验的调查结果,才是对公众关切的负责任回应,也是对当事人权益的最好保护。@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