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记者今天从财政部了解到,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单位)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广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为电子凭证会计信息化处理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结构化数据标准,支持包含XML(可扩展标记语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等结构化数据的电子凭证,无需转换即可直接进行接收、报销、入账、归档等全流程各环节处理。
《通知》强调,此次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单位在评估单位自身会计信息化水平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单位性质、规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分类施策、稳步推进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应用。同时,《通知》提到,对于开具端单位,要畅通电子凭证开具交付渠道,多方式、常态化开具(交付)电子凭证;对于接收端单位,要参考试点期间探索出的4类实施路径和经验做法,分类施策开展会计信息系统适配改造;对于电子凭证开具分发平台、代理记账平台、票务服务平台、政务财务服务平台等,则要充分发挥平台“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为标准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明确,单位配备的会计软件和会计软件服务商提供的会计软件,应当在2028年1月1日前完成升级,达到适配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相关要求,支撑单位全面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
据了解,2022年至2024年,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开展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工作,有436家单位、近6万家会计主体深入参与,累计全流程无纸化处理电子凭证超2亿张。此次试点,打通了电子凭证报销入账归档“最后一公里”,充分验证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实现了降低社会资源消耗、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综合治理效能的预期目标。
财政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推广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不仅有利于降低各领域报销纸张打印及保管成本,有效减少碳排放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还有利于解决电子凭证“接收难、报销难、入账难、归档难”等问题,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提升群众获得感。同时,也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财务造假,实现对各类经济活动高效监管,维护经济社会秩序。
下一步,财政部将与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做好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推广应用工作,满足基层单位需求、提升群众获得感,以电子凭证“小票据”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大成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