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时财经)
记者:周雪松
编辑:李 捷
制图:乔寒云
5月15日,惠誉评级宣布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的长期外币及本币发行人主体评级自‘B-’下调至‘CCC+’。同时,惠誉将万科的全资子公司万科地产(香港)有限公司(简称“万科地产香港”)的长期发行人主体评级、高级无抵押评级以及其未偿付高级票据的评级自‘CCC+’下调至‘CCC’,回收率评级为RR4。后者意味着在债券违约的情况下,投资者预计仅能收回债券面值的31%至50%的资金。
此次评级调整的核心依据,是万科一季度销售额与现金流生成能力低于预期。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万科应采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债务问题。当然,后面也要看怎么通过业务聚焦以及大股东支持对冲压力和风险。
好消息是,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接连“输血”,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万科的困境。不过,对于万科未来,业内人士和专家的看法则是喜忧参半。
01 惠誉再降评级:流动性压力陡增
对于本次评级下调,惠誉称是基于万科202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和现金流生成低于惠誉预期,导致其2025年将到期大量资本市场债务的流动性缓冲进一步减少。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万科归母净利润亏损494.78亿元,同比下降超过500%,这是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亏损。万科的净负债率为80.6%,较2023年底提高了25.9个百分点。
在经营方面,万科面临销售下滑、资产减值风险等挑战。受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影响,万科销售业绩大幅下滑。2024年,万科营收3431.76亿元,同比下降26.32%。销售下滑导致万科面临资金回笼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压力。
2025年一季度,万科完成98.9亿元公开债务兑付,货币资金余额755亿元,万科还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产能等方式回笼资金,叠加深铁集团持续“输血”,短期流动性风险得以缓解。
不过,其偿债压力仍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年底,万科的有息负债合计达到了3612.8亿元,较年初增长了412亿元。
另外,截至2024年年底,万科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为1582.8亿元,占有息负债总额的43.8%。与2023年底相比,短债占比从19.5%大幅提升至43.8%,显示出万科短期偿债压力的急剧增加。
在业内看来,万科短期偿债压力的急剧增加,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与市场环境变化、公司融资策略调整、债务结构变化等有关。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一、二线核心城市楼市有所回暖,但整体市场仍未全面回暖,且分化较大,企业分化也是如此。甚至有房企相关人士表示,今年比去年还难,企业生存压力仍然较大。
2024年年底,万科持有的货币资金为881.6亿元,较年初减少了116.5亿元。尽管货币资金同比下降,但万科仍完成了292亿元的公开债兑付,显示出一定的资金调配能力。然而,货币资金对短债的覆盖率仅为55.7%,这意味着万科面临着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
为此,万科计提了大量存货跌价准备和信用减值损失,反映出资产质量下降和回款风险增加。这要求万科在未来的经营中更加注重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万科已遭遇穆迪、标普、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多次下调评级,其他机构如星展银行等也参与了评级下调,国内券商如中国银河、国金证券等则下调万科评级至“谨慎推荐”或“中性”。
惠誉认为,考虑到万科现金流生成的不确定性,深铁集团持续且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对化解万科的短期融资需求并支持其评级可能至关重要。
02 深铁“输血”纾困,年内已注资超百亿
从最新的财报数据看,虽然万科在2025年一季度仍面临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展现出多个亮点。其主要表现在营收贡献提升、销售与交付表现稳健、资产盘活与效率提升、融资成本降低、短期债务兑付完成等方面。
一季度,万科经营服务业务全口径收入达到122.7亿元,同比增长12.1%,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提升至32.3%。实现销售金额349.2亿元,回款率超过100%,显示出其销售回款能力的提升。
5月15日,万科再获大股东借款支持。万科披露称,深铁集团拟向公司提供15.52亿元借款,借款期限为36个月,借款利率为2.34%。万科方面称,本次股东借款的利率遵循市场化原则,低于目前公司从金融机构借款的利率水平,充分体现了大股东对公司的支持。
这也是2025年以来深铁集团第4次向万科提供股东借款。此前在2025年2月11日、2月22日、4月30日,万科分别公告称,深铁集团向其提供股东借款28亿元、42亿元、33亿元,借款利率均为2.34%。据此计算,年内深铁集团已经向万科提供118.52亿元股东借款。
在大股东的支持下,万科正在全力保障债务兑付。截至一季度末,公司一季度公开债全部如期兑付,并完成大宗交易38亿元,盘活回款超40亿元。
惠誉认为,一季度万科的销售额下降40%至349亿元人民币,低于惠誉所预期的全年降幅20%,亦低于中国百强房企10%的降幅。惠誉将万科2025年合同销售额降幅预测调整至-40%、将2026年降幅预测调整至-25%(此前分别为-20%、-10%)。其认为,销售额下滑将直接影响万科的现金生成和偿债能力。
此外,该机构分析认为,一季度,万科的自由现金流为-80亿元人民币,包括大宗资产处置所得(2024年第一季度为-16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25年剩余时间内,万科的现金流出将收窄。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张宏伟认为,债务危机基本上有两大处理方法。一是通过缩表卖资产,流动性好转了,企业慢慢也就步入正轨。一是用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债务或者危机。
他告诉记者,房地产行业有现成的经营模式值得万科学习。来自深铁集团的经营班子成员上任之后,差不多小半年了,后面要看怎么通过业务聚焦,把新增投资做起来。通过发展、通过新增投资,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缩表带来的阵痛,也包括企业的核心经营管理层有可能会面临大“换血”。
03 未来须积极把握政策机遇
就外界关注的相关问题,记者联系了万科方面,但截至记者截稿,万科方面仍未回复。
业内对于万科的前景呈现分歧。
某房地产开发行业高层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即使是头部房企,面临的压力都不小。短期来看,万科也很难恢复元气。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表示,从房地产市场来看,目前政策力度很大,下半年陆续应该就可以显现出来。一是地王又频频出现,说明大家拿地意愿强烈,而且对未来信心足;二是上半年成交量保持平稳,说明市场已在慢慢修复;三是产品更新迭代,客户有置换的动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中,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仍表示看好万科。
他向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分析称,2024年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460.2亿元,虽同比下降34.59%,但销售面积位居行业第一,且销售回款率保持100%以上,说明其销售回款情况良好,在资金回笼方面有一定保障。
2024年万科完成大宗资产交易54个项目,合计签约259亿元,通过存量资源盘活新增和优化产能412亿元,回收现金超百亿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在业务调整方面,管理层变动后,万科战略全面收缩至住宅开发主业,并加速清理非核心资产,如2025年1月转让红树湾项目权益,有助于减少亏损源,聚焦核心业务。
宋向清认为,万科下一步应加大营销力度,采用灵活的销售策略,优化债务结构,争取国资股东的增信支持,提升公司的信用评级,拓宽融资渠道。在巩固住宅开发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多元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尤其要加强与深铁集团在轨道交通沿线物业开发、运营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拓展“轨道+物业”等多元业务。
张宏伟也认为,现在政策层面在不断刺激,市场环境跟过去两三年相比,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从核心城市看,市场趋势是向上走的,机会其实是有的。万科新的经营班子已经熟悉业务半年了,有可能6月份之后有新的投资动作。
他说:“万科非住宅开发业务,包括物业、长租公寓,还有其他如物流等板块,整体来说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关键就在于,住宅开发业务要尽快扭转局面。”
此外,宋向清还认为,万科未来要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的房地产政策变化,积极把握政策机遇,如参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和优惠,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