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即便已经触发“严重异常波动”,却依旧未能挡住成飞集成(002190.SZ)的涨停。
5月19日,成飞集成迎来第九个涨停,自5月7日以来累计涨幅达到135.8%,跻身同期A股公司涨幅榜首位。
以上二级市场的火爆,源于歼-10CE在社会各界引发的广泛关注。根据央视近期报道,我国外销型战机歼-10CE首次取得了实战战果。
而与成飞集团毗邻的成飞公园,由于摆放有两架按1:1比例还原的歼10C、“枭龙”战机模型,近期在成都当地同样吸引了大量关注。
不过,该成飞,非彼成飞。相较于具备歼击机核心资产的中航成飞(302132.SZ),成飞集成的“含飞量”很低:公司2024年来自航空零部件业务营收占比仅为1.74%。
进一步比较两家公司的市值、涨幅与投资群体等方面差异,则可以看出在市场关注度增加的背景下,市值规模小、自然人参与度更高的成飞集成更容易获得资金炒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除了成飞集成在不断向投资者作出风险提示外,上周末已经有部分券商通过其交易软件向所属客户提示风险。
“含飞量”极低
根据相关交易规则,连续两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
而由于成飞集成短期连续涨停,并且触发“连续10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00%”,公司5月16日收盘时便已经达到交易严重异常波动的标准。
即便如此,5月19日,早盘经过短暂震荡后,成飞集成继续涨停。截至收盘,该公司39.48元的涨停价位上仍累计有近3.8万手的买单。
实际上,成飞集成虽然“冠名”成飞二字,大股东、实控人也均为中航集团,但是公司业务的“含飞量”很低。
正如公司在股票异动公告中提及的一样,“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以汽车零部件和工装模具为主,航空零部件业务为辅。”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工装及汽车零部件收入占比为 96.91%,航空零部件营收占比仅为1.74%。
其航空零部件的业务模式为“来料加工”,本身不涉及大宗原材料采购,而是按客户订单要求进行生产交付,比如承接航空零部件数控加工、航空部件装配等业务。
同时,上述航空相关业务经营情况也不甚理想。比如2024年,受到重要客户需求释放延迟的影响,成飞集成当期可投入生产的订单量大幅减少,加之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降价影响,公司去年航空零部件营收仅有0.41亿元,同比下降57.8%。
加之公司航空零部件业务又是以固定成本为主,订单不足导致公司产能利用率降低,也推高了公司的产品成本。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成飞集成航空零部件业务毛利率-57.41%,同比下降75.22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中航成飞的基本面明显要更为扎实,尤其是注入中航系“王牌”的成飞集团后。
中航成飞前身是主营飞机测控等产品的中航电测。2023年1月11日,中航电测宣布拟向航空工业集团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其持有的成飞集团100%股权。历经两年后,收购最终落地。2025年1月6日,中航电测公告,公司发行股份购买成飞集团100%股权事宜完成资产交割。自此,成飞集团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中航电测的证券简称变更为“中航成飞”。
成飞集团的主营业务为航空武器装备整机及部附件研制生产,为我国三代机主力机型歼-10、四代机主力机型歼-20,以及外贸主力机型“枭龙”的唯一供应商,在空军装备制造商领域地位超然。
“公司是我国航空整机装备研制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基地,民机零部件重要制造商……成飞先后研制生产了枭龙、歼教-9、歼-10、歼-20等航空整机装备,以及多型大飞机机头,具备完整的机头设计研发体系和航空大部件制造专业化优势,以及‘产备修’一体化能力。”中航成飞近期召开的线上业绩交流会指出。
另据公司董事会工作报告,中航成飞2025年经营目标为,“2025年经营保持稳中有进,经营规模较上年保持稳步增长,全年营业收入预计超800亿元。”
不难看出,两家公司的航空业务并不具备可比性,并入核心资产成飞集团的中航成飞才是主角,业务仅限于航空零部件的成飞集成更像是配角。
资金缘何抢筹成飞集成?
从上述企业基本面上看,中航成飞的竞争优势、投资价值更为明显,但二级市场,资金关注的却不仅是产业逻辑。
据统计,5月7日至19日,成飞集成累计涨幅135.84%,位于同期A股市场涨幅榜首位,中航成飞同期涨幅则为47.22%,市场表现相差明显。
其中关键,便在于两家公司市值、所属板块与投资群体等多方面的差异。
在5月7日股价大涨前夕,中航成飞的总市值为1585亿元,而成飞集成的总市值则只有60亿元。从炒作的空间、难易程度上看,市值较小的成飞集成无疑会成为资金首选。
同在四川的热门股利君股份(002651.SZ)也是如此,该公司旗下拥有全资子公司成都德坤航空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后者主营业务为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业务。
该公司近期涨幅仅次于成飞集成,位居A股公司涨幅榜的次席,而在5月7日起涨前利君股份的市值规模同样较小,总市值保持在69亿元左右,与成飞集成伯仲之间。
其次,中航成飞隶属创业板,其每日涨跌幅为20%,在5月7日至12日二级市场情绪最为亢奋期间,该公司曾经两个交易日涨幅达到20%,这也使得资金拉涨情绪在短期内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宣泄。
成飞集成则是中小板公司,涨跌幅为10%,公司股票涨停后成交受到限制,买卖双方力量无法得到充分博弈,股价也就容易形成趋势性的上涨。
最后,两家公司的参与主体也有明显不同,大市值的中航成飞云集了较多的机构投资者,而成飞集成则恰恰相反。
中航成飞目前非限售流通股为5.9亿股,剔除持股稳定的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后,实际具备流动性的股份在2.7亿股左右。
wind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基金在中航成飞的持股总数为0.27亿股,大概持有了公司10%左右的筹码。不过,由于基金公司季报仅公布前十大股票明细,而非全部持仓,所以基金的整体持股规模只会更高。
成飞集成则不然,同期基金持股总数仅为270.27万股,仅占其1.76亿股流通股(剔除大股东及关联方持股)的1.5%左右。
交易所近期披露的数据也显示,5月7日至16日,自然人投资者在成飞集成的交易比例为83.28%,机构投资者、深股通投资者的交易占比则分别为14.8%、1.92%。以自然人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一定程度上也放大了成飞集成的股票波动幅度。
需要指出的是,类似于成飞集成的案例在A股市场非常常见,而非理性的资金炒作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下跌风险。
连续九个交易日涨停过后,成飞集成的筹码似乎也开始松动,5月19日,该公司股票换手率达到18.23%,创出5月7日以来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