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一个简单的指令,智能大模型就能快速地创作出各类文化作品;戴上智能穿戴设备,就能实现时空“穿越”领略不同时代的人文风景……
“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融合既不是传统文化的数字搬家,也不是科技产品的文化贴牌。”参加全国政协“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舒勇表示,要在价值共振、生态重构、要素重组中寻找平衡点,让文化成为科技创新的精神内核,使科技成为文化传承的时代新载体,真正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何以双向赋能?舒勇进一步说道,文化领域要警惕“科学技术依赖症”,科技领域要克服“文化空心化”。“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上,经典剧目《牡丹亭》点击量破亿,看似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但细看内容,完整55分钟的剧目被科技手段切割成300多个15秒片段,每段只保留‘视觉燃点’,经过算法‘投喂’给观众,使得情感铺陈、文辞典雅的唱词意境荡然无存。”舒勇认为,不能让“技术暴力”侵蚀文化本真,技术应用需设置“文化保护阈值”,防止盲目地追求效率流量压垮精神内核。
“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舒勇建议,要构建一套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融合教育体系,例如在高校开设“文化科技交叉实验班”,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文化与科技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打造一套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文化科技融合的实际项目中,在实践中锻炼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投身文化科技融合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舒勇认为,不可一味追求“全域数字化”,要出台《文化科技融合伦理指南》,明确技术应用边界,禁止完全虚拟化,要为特定文化类型留下空间,比如严肃的文化场所、民族特色场地等,需要保留实体仪式空间。
“文化不是科技的附属品,科技也不是文化的装饰物。”舒勇表示,当数字技术会“说”文化语言,传统文化“拥有”科技思维,二者深度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将会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为璀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