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必须找到可感知、可实践的清晰路径,否则将大大降低育人实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表示。接着,他结合三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案例,阐释了“体悟式教育”这一创新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唐江澎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源自学校开展的“家风解码”行动。让学生们通过研究家庭餐桌礼仪、名门望族家训等生活化载体,去自主发现“敬老”“友善”“利他”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当孩子们在研究报告中将“等长辈动筷”的日常规矩与“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建立连接时,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了可触摸的道德认知。
在江苏省锡中学校的历史课堂上,泛黄的笔记本正见证着德育的另一种可能。该校将口述史研究纳入课程,组织学生走访乡镇企业家,用镜头记录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创业故事。一位学生外祖父珍藏的67本工作笔记,不仅成为研究乡村工业发展的珍贵史料,更让年轻一代透过泛黄纸页,真切感受到父辈“历经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的奋斗精神。这种沉浸式学习,使学生对改革开放史的理解从书本走向鲜活实践,同时更坚定了他们对我国改革开放的道路自信。
穿过书声琅琅的教学楼,校园超市的“信任实验”展现着德育的第三重维度。这个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的空间没有摄像头,货架旁“你被信任”的标语格外醒目。当很多人把关注点聚焦在超市的盈亏时,唐江澎坦言:“我们关注的不是盈亏数字,而是如何在真实场景中培养道德自觉。”在他看来,邮局、银行、超市等微缩社会场景,正是学生建构责任意识、培育公民素养的试验田。
结合三十余年教育实践,唐江澎提炼出“体悟式教育”的四大特征:注重知行合一破解道德认知的抽象性,培养共情力提升道德敏感度,在真实情境中增强道德判断自主性,通过复杂问题处理筑牢道德信仰稳定性。“德育不是简单的灌输或约束”,他强调,当学校与家庭能创设更多真实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就能培育出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篇扎根教育现场的思考,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正如唐江澎所言:“每个生活细节都是德育的土壤,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唤醒其中的生长力量。”(任轩)
原标题: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 在真实情境中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