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医生高原写奇迹
——记北京积水潭医院援派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杨辰
高原寒夜,拉萨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亮如白昼。无影灯下,北京援藏医生杨辰的额头上是一层细密的汗珠。监控仪的滴答声已经响了12个小时——一场断掌再植手术彻夜进行。
门诊为患者解答疑问。(本人供图)在杨辰所在的北京积水潭医院,这样的手术并不罕见,但在他援派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如此高难度的挑战还是首次。
难,不仅因为医疗设备条件有限、医护人员经验不足,还在于3650米的海拔下,在本已缺氧的状态下,医生时常需要屏住呼吸,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尖部只有0.3毫米的镊子进行操作,避免手部抖动。
断掌再植,不是简单的创面缝合,除了需要将骨折部位复位固定,找到断裂的肌腱对应缝合,还要确保血管和神经近乎零误差的吻合,对操作的要求精细到零点几毫米,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更难的是,患者到医院时距离受伤已经过去三个多小时,创面污染严重,手术条件并不乐观。
“去了好几家医院都说没办法。知道这里有北京来的大夫,我们就赶过来了!”面对家属热切的目光、患者危急的病情,再难也要上。杨辰带领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手术准备,打响了一场“硬仗”。
凌晨五点,彻夜不眠的奋战迎来胜利,手术成功了!当家属捧着哈达涌上来时,杨辰才发现手术服已被汗水浸透,因为缺氧和高度紧张带来的头痛瞬间被心头的甘甜冲淡。
这样的紧张与幸福时时伴随着杨辰。寒来暑往,急诊室的灯光照亮了他许多个不眠夜。自去年8月1日,他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担任骨科主任以来,带领团队接连完成了“颈椎骨折脱位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左足严重损伤、自体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术”“复杂复拇畸形矫形术”“四肢多并指修复术”等当地医院多个“首例”手术,填补了自治区骨科治疗的多项空白。“北京来的专家能创造奇迹!”好医术赢得口碑,当地人口口相传。
杨辰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让“奇迹”成为高原日常。不仅在手术中言传身教,他还手把手对年轻医生进行显微缝合培训。如今,翻开当地医生邓霁鑫、陈蒙的学习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很多学习心得,这些年轻大夫已经从临床手术零经验到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完成常见的四肢创面显微修复,并跟随杨辰学习了断掌、断指再植这样的大手术。
最让杨辰骄傲的是5月初挂牌成立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先天性手足畸形诊疗中心”,这是西藏自治区首个治疗先天性手足畸形的专业诊疗中心,依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技术帮扶,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引进、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手足畸形诊疗技术扎根雪域高原,意味着自治区相关患者从此能在家门口获得更加专业、系统和精准的诊疗服务,不必再长途跋涉求医。
杨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北京“组团式”医疗援藏“以院包科”模式的大力支持下,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病人数量大幅提升,创伤骨科、关节外科、小儿骨科、手外科、创面修复、手足畸形矫正等多个骨科亚专业接连建立,诊疗水平已经在自治区达到领先地位。曾经需要多天转诊成都的患者,如今在布达拉宫脚下就能重获新生;远程会诊打破时空距离,让拉萨的患者在线享受北京专家的线上会诊;一场又一场大型义诊办到了自治区人民的家门口,无需提前预约,患者就能享受到专家们免挂号费就诊和义务手术。
夜色中的拉萨河静静流淌,倒映着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办公室的灯火。尽管援藏比想象中更艰苦,杨辰仍欣慰于当初自己的选择,在日复一日的成长中愈加深刻感受到肩上担负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他望着窗外,晨雾中的布达拉宫渐渐清晰,就像自己带来的显微技术,正穿透海拔的屏障,在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生长出新的生命脉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