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姝媛)经过精心修缮,始建于1917年的东和昶大楼及院落以“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的全新姿态于5月18日陆续开放,化身集文博、艺术、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文旅新地标,为市民游客带来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这也是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成果。
东和昶大楼由哈尔滨知名民族资本家毛守和建于1917年,这栋清水红砖小洋楼不仅是其开设的东和昶商号所在地,也是他的住宅。商号主营粮食贸易,为东和油坊供应原料,并在宁安、泰安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毛守和本人更是积极参与城市事务,1928年当选为哈尔滨特别市自治会第二届候补委员。在岁月侵蚀下,2023年11月东和昶大楼被定为D级危房。2025年3月,相关部门启动修缮工程,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加固与改造,如今,这座承载着哈尔滨百年商业记忆的建筑重获新生。
“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深度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业态。其中,宽街博物馆作为哈尔滨第二家街道历史博物馆,展示了近百件珍贵历史遗存,如哈尔滨最早的华商照相馆“视明馆”拍摄的中国人老照片、“老巴夺葛万那烟庄” 烟标、东和昶商号广告信函等,生动梳理宽街百年变迁史,让文物“开口”讲述过往故事。
此外,在希罗卡雅时光馆打造复古摄影与中古文化空间,提供湿版、胶片摄影服务,搭配宽街中古杂货铺,满足游客对旧时光的探索;门洞画廊作为开放式艺术展陈空间,将持续带来多元文化展览;院子则复原百年原生态庭院,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期间举办演出、放映露天电影等活动,重现老街热闹氛围。餐饮方面,这里汇聚了俄侨菜、新派哈埠菜的宽小馆,以及在毛氏旧居打造的“日咖夜酒”空间和由资深咖啡师主理的后窗咖啡,为市民游客奉上丰富的味觉体验。
此次“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的开放,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更是哈尔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未来,这里将成为展示城市历史文化、激发街区活力的重要窗口,吸引更多人走进哈尔滨,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宽街和宽街博物馆
宽街(现为西十三道街),始于1902年,东起尚志大街(新城大街),西止中央大街,宽40米、全长220米,街心建有贯穿全街的街心花园,是中央大街辅街中最宽的街道。初名老埠头十三道街,1903年正式取俄文街名“宽街”,音译为“希罗卡雅街”。1925年更名为“十三道街”,1959年更名为“西十三道街”并沿用至今。
宽街是中央大街区域重要的中国人街区,虽华洋杂处,但街上房产和商号以国人华商居多。1900年左右已经有华俄商业公司、俄奥出口公司和哈尔滨最早的华商照相馆之一“视明馆”在街上开办。1904年老巴夺兄弟在宽街7号院内创办“葛万那烟庄”,开创东北地区现代制烟业先河。1906年哈尔滨第一家中文报纸《远东报》在宽街与中央大街交口处创办。1912年哈尔滨第一家印书售书局“商务印书局”在宽街东头路北开办。
1910年至1920年,华商于顺成、永发东、东和昶、德聚魁等先后在宽街置地兴业,其中永发东商号拥有三个地块,是宽街最大华商业主。老巴夺在宽街东头租用两个地块,兴建老巴夺大楼,是宽街最大的建筑。1919年花旗银行在宽街租用一个地块,1926年又将东西相邻的两个地块租用,成为宽街最大外商业主。
1920年左右,巴拉斯旅馆在“老巴夺大楼”内开办。1924年,哈尔滨第一所女子中学从德女中在宽街路北创办。
宽街也是哈尔滨历史上著名的饭店街,汇集中西餐、南北味。1920年至1930年有海成轩、南味馆、福泰楼、英国饭店等,1930至1940年代有广珍粤菜馆、巴黎饭店、老都一处等,至1950年初先后有几十家饭店在此开办。
目前街面上现存“东和昶大楼”“老巴夺大楼”等8栋老建筑,其中6栋楼房、2座平房。
宽街博物馆是哈尔滨第二家街道历史博物馆,是“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业态之一。展厅面积32平方米,秉承着“再小也是博物馆的力量”理念,梳理出宽街百年历史变迁,展陈了近百件珍贵的宽街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