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黎 里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集成光子芯片和光子计算”正逐步成为科研热点与前沿科技。廖琨在获得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出色的科研能力,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她凭借卓越的科研能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在“集成光子芯片和光子计算”领域不断深耕,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颗备受瞩目的科研新星。
在学术研究上,廖琨在本领域国内外顶刊上发表了19篇优秀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总数超500次,引用人均为杰出专家学者。这些论文不仅深入探讨了集成光子芯片和光子计算领域的前沿科技,还系统构建了集成光子芯片的理论框架。其中发表于《光学学报》的《基于介质超表面的片上集成纳米光子器件》,突破性解决了集成光子器件小型化、多功能化和低损耗化的技术难题,为下一代高密度集成光子芯片提供了重要设计范式,对推动光计算、量子光学和片上光互联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该文还被福州大学教授陈恩果引用于《增强现实显示光学引擎中光波导耦出超表面设计》一文中,用于攻克AR近眼显示光学引擎在效率与视场角方面的技术瓶颈,为轻量化、高性能AR眼镜的研发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基于深厚的学术积累,廖琨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研发的3项专利,均蕴含着巨大应用价值。以“一种基于光学片上超表面的光子衍射神经元及其实现方法”为例,这项发明专利通过将片上波导与光学片上超表面结构相结合,实现了高度集成的多输入多输出新型光子衍射神经元结构,解决了光学神经网络中参数密度低的问题,扩展了光学神经网络的功能,为大规模光学神经网络提供了可能。目前,该专利已被成功授权应用,为合作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她还独立研发了4项软著。其中软著“集成光子芯片参数校准系统”备受关注。该系统能够精确校准芯片参数,确保芯片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为光子芯片在通信、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提升集成光子芯片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上成果的落地应用,不仅展示了廖琨扎实的科研功底,更凸显了其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Optics Letters, Scientific Report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廖琨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多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评审意见。这既彰显了其学术影响力,也体现了学术共同体对其专业水准的认可。通过这一学术服务,她持续追踪前沿动态,反哺自身科研创新,同时为提升学术期刊质量、促进学科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廖琨在集成光子芯片与光子计算领域成果斐然,其科研突破不仅推动学术发展,更实现了重要的应用价值。期待她以科研热忱持续深耕创新,为该领域发展续写新篇。
上一篇:一瓶牛奶的“鲜活”密码
下一篇:“街超”火热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