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欣然
自5月7日科技创新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上线以来,市场迎来一波融资热潮,发行主体涵盖民营股权投资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地方龙头企业。
数据显示,首批发行的科创债期限覆盖180天至15年,募集资金主要流向硬科技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此同时,各类政策性担保与市场化增信工具纷纷上阵,为债券信用保驾护航,以进一步吸引长期资本入场,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短期融资到长期资本支持,科创债涵盖了180天、270天、3年、5年、10年、15年等多种期限,以适应不同的资金需求与风险偏好。
部分企业选择发行期限较短的债券,例如,应流机电发行的2亿元科创债期限仅为180天,票面利率1.7%。相较之下,京东方、科大讯飞等企业发行的债券期限多为3年及以上。其中,京东方发行的10年期债券成为本次发行债券中长久期的代表,票面利率2.23%。部分发行人也选择“3+2”结构的债券,如晶合集成发行的2亿元科创债,首期3年,后续可续期2年,票面利率1.85%。此类设置既能延长融资期限,又提供了灵活退出机制。
总的来看,本轮科创债发行期限实现结构多样化,短期债券满足企业短期流动性需求,中长期债券则为硬科技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撑,兼顾了融资灵活性与投资稳健性。
在资金用途方面,科创债资金聚焦于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硬科技项目成为资金流向的重点。数据显示,5月7日至14日发行的科创债中,大部分的资金投向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民营早期投资机构中科创星此次募集的5亿元债券资金,将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通过基金出资及置换方式加速行业布局。
启明创投发行的2.1亿元集合科创债则聚焦科技、消费和医疗健康三大领域,其中包括机器人、生物医药、创新医疗器械等技术密集型赛道。
专注于早期科技成果转化的西科控股,本次发行的3亿元科创债则吸引更多资本投向硬科技产业链上游项目,发掘科研院所、高校的创新科技成果,并通过孵化器模式孵化早期创业企业。
立讯精密发行的10亿元债券旨在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并为高端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及数字化制造升级赋能。
在增信措施方面,多数科创债引入了政策性担保与信用缓释工具,通过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方式,有效降低债券违约风险,吸引长期资金入场。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针对科创债的风险缓释工具主要分为政策性工具、区域增信机制、市场化信用增进机制三大类。
一是政策性工具。5月7日,央行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其中明确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可购买科技创新债券,以及通过共同担保等多样化的增信措施,分担债券的部分违约损失风险。
二是区域增信机制,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提供发行贴息补助。如深圳、苏州、杭州等地已有“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专用于支持科创债发行及风险分摊。
三是市场化信用增进机制,如中债增进、中证信用、银行、券商创设的信用保护凭证、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以及担保公司担保等。
近期首批发行的科创债增信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特征:从科技型企业来看,应流机电发行的2亿元180天期债券,采用由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提供的30%风险缓释凭证,有效降低发行成本。风险缓释凭证是一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由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创设,针对发行人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部分覆盖。当发行人出现债务违约时,持有风险缓释凭证的投资者可获得相应比例的补偿,有效降低投资人持债风险。从股权投资机构来看,西科控股发行的3亿元科创债,通过浙商银行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提高债券信用等级;无锡创投推出的0.5亿元混合型科创债,则由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并创新设计附转股条款,投资人在行权期有权通过特定方式将本期债券转换为标的基金的特定份额;中科创星则通过探索使用政策性支持工具,为债券提供增信支持,降低融资风险。